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向海鑫)当“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社区暑期托管成为破解家庭“看护难”的重要抓手,高校社会实践力量的注入更让公益课堂焕发新活力。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永钚言弃实践队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于7月21日至8月1日前往曲阜市耕天下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公益课堂,15 名队员以“安全守护+科学启蒙+素养培育”为三维坐标,为社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成长盛宴,用青春力量搭建起高校服务社区的实践桥梁。
精准筹备:脚步丈量需求 匠心打磨课程
从5月中旬与社区敲定合作意向,到7月末正式开课,这两个多月的精细筹备,远不止是流程上的铺垫,更是实践队用真心贴近社区需求的过程。队员们深知,暑期课堂的核心是“适合孩子”——6-12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既需要筑牢安全防线,也渴望接触新鲜知识。因此,他们一次次走进社区观察、与家长沟通,最终从“生存必需、发展所需”出发,筛选出科普安全教育、启蒙科学实验、趣味手工制作三大核心模块,既紧扣“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又呼应“科学素养”的培育目标。
▲图为实践队员参加线上会议
随后,实践队通过多轮会议细化方案:确定15名队员的分工,明确每节课的主讲与辅助人员,确保课堂秩序与教学质量;制定详细的课程表,将各项活动合理分配到每日的教学时段;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准备丰富的物料,如防溺水课堂的绘画工具、火灾逃生课堂的场景图片、垃圾分类课堂的卡纸剪刀,以及化学实验所需的日常用品等;为增强课程吸引力,还特意准备了与主题相关的礼品,火焰贴纸搭配火灾逃生课程,迷你垃圾桶模型对应垃圾分类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收获双重乐趣。活动开展期间,实践队还与社区及时沟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与时长,确保活动效果最优化。
▲图为本次课堂最终课表
科普赋能:安全知识浸润童心底色
科普类课堂涵盖的防溺水、火灾逃生、垃圾分类三大主题,看似是 “常识”,实则是守护孩子成长的“隐形铠甲”。实践队员们没有选择照本宣科,而是用“孩子能懂、愿意听”的方式,让安全知识真正走进童心。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安全重要性
他们知道,孩子们对“危险”的认知往往模糊,对“规则” 的接受需要情感共鸣。因此,防溺水课程里,危险水域的图片搭配“溺水像拉人下水的藤蔓” 这样生动的比喻,让孩子直观感受风险;火灾逃生课上,从火焰的危害讲到浓烟的致命性,一点点纠正“火焰很酷”的天真误解;垃圾分类课则以“垃圾的旅程”为线索,让孩子明白“小小举动关乎地球家园”。这种将严肃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的方式,让安全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更在孩子心中种下“对生命负责、对环境敬畏”的种子,为他们的童年添上了一层温暖而坚固的保护色。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哪些垃圾属于有害垃圾”
为了让知识在互动中扎根,每个科普课堂都配有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深化理解。防溺水课堂的“安全警示牌 DIY”,孩子们拿起彩笔,将“禁止私自下水”“远离危险水域”等要点转化为救生圈、禁止符号等图案,创作时的专注让知识悄然内化,分享设计思路时的踊跃,更让安全意识在交流中传递;火灾逃生课堂的“大家来找茬”,队员们展示楼道、厨房等场景图,孩子们像小侦探般找出堵塞的消防通道、靠近热源的易燃物等隐患,每发现一处就能获得火焰贴纸,竞争的乐趣让“隐患猛于火”的认知更加深刻;垃圾分类课堂的 “垃圾投投乐”,孩子们先亲手用卡纸制作分类垃圾桶,再将不同垃圾图片精准投放,投对得分的机制让“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类标准变得鲜活,积分换来的迷你垃圾桶模型,更成了知识掌握的“战利品”。这些游戏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知识的“实践场”,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把课本式的知识变成刻在心里的技能。
▲图为实践队员们准备奖励贴纸
化学启蒙:生活处皆科学课堂
科学课堂的魅力,在于让孩子发现“原来科学不在课本里,而在身边”。实践队员们带着专业知识走进社区,却没有端起“讲师”的架子,而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汽水里的泡泡是什么?”“烟花为什么有彩色?”这些日常疑问,成了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他们用“二氧化碳是汽水的‘小气泡精灵’”解释汽水中的泡沫,用“金属元素在跳舞”形容烟花的颜色,把复杂的化学原理转化为孩子能想象的画面,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神奇的变色”实验原理
随后的小实验环节,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科学的魔力。“火山爆发”实验中,当白醋与小苏打在色素、洗洁精的作用下,涌出五彩斑斓的泡沫时,孩子们的眼睛紧盯着容器,阵阵惊叹声里满是对未知的好奇;“彩虹泡泡龙”实验备受追捧,孩子们握着剪开的塑料瓶,用蒙着洗脸巾的瓶口蘸取加了洗洁精和白糖的溶液,轻轻一吹,一串晶莹的泡泡便连成“长龙”,大家争相举手,想要亲手体验这份乐趣;“气球长大了”实验里,看着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让气球慢慢鼓胀,孩子们兴奋地拍手,不少人踮着脚想近距离观察变化的每一个瞬间。这些实验均采用纸杯、白糖、食用色素等日常用品,既保证安全又贴近生活,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把“化学”从书本上的名词变成眼前跳动的奇妙现象,悄然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欲。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小朋友完成实验
▲图为小朋友争相展示各自的实验作品
巧手育美:指尖流淌情感星河
手工趣味课堂的意义,远不止“动手做”那么简单——它是孩子用指尖表达内心、用作品传递情感的桥梁。孩子们正处于情感表达的萌芽期,他们可能说不出复杂的感受,却能通过捏、画、剪等动作,把心里的爱、好奇与想象变成具体的模样。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接下来要开展的手工趣味课堂
扭扭棒制作课上,队员们先展示用扭扭棒做成的眼镜、康乃馨等样品,然后讲解基本的制作方法。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拿起五颜六色的扭扭棒,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有的做出了造型独特的眼镜,有的捏出了娇艳的花朵。遇到困难时,队员们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与成就感,不少孩子表示要把作品送给家人,让这份手工制品承载着满满的爱意。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如何用扭扭棒制作手工
卷轴绘画活动则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创作空间。队员们铺开长长的空白卷轴,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合作创作,不设主题限制,任由他们发挥想象。孩子们兴奋地拿起画笔,有的画太空飞船,有的画童话城堡,有的描绘和小伙伴玩耍的场景。大家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原本空白的卷轴逐渐变成了一幅充满童真的多彩画卷。
▲图为孩子们合作绘制艺术绘卷
在整个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始终用鼓励的目光守护这份自由,因为他们深知,手工的价值不在于“做得像”,而在于让孩子在创造中认识自我、表达情感,让指尖的动作成为心灵的延伸,最终在“做”与“爱”的结合中,悄悄培育出审美力与同理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青春答卷:双向奔赴的成长礼赞
为期两周的暑期公益课堂落幕落下帷幕,结业会上的歌声、舞蹈与欢笑,早已超越了“活动结束”的仪式感,成了一场“双向成长”的见证。对社区的孩子们来说,这两周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他们学会了保护自己,爱上了科学,更在手工创作中找到了自信;对15名实践队员而言,这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学习者,而是能站在孩子面前讲课、能根据反馈调整课程的“教育者”。这种双向的成长,让高校与社区的连接有了温度:高校的专业知识找到了服务社会的出口,社区的需求得到了精准回应。正如实践队总结的,“最好的教育,是让知识像彩虹一样,既有科学的光谱,又有童趣的色彩”,而这场课堂留下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笑脸与队员们的实践报告,更是一颗种子——一颗埋在童心深处、关于“成长”与“连接”的种子,会在未来不断发芽,让青春力量服务社区的故事继续生长。(通讯员:向海鑫)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海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