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做个约定,十年后再一起回来看看黎叔,到黎叔家做客,尝尝大江豆豉的最新品。”
“好啊!”
7月份,当空的太阳不是温柔的,是充满着攻击性的,在头顶滋滋燃烧。这热是无孔不入的,从滚烫的地面蒸腾起来,顺着脚踝往上爬,绕过膝盖,漫过腰腹,最后裹着脖子往脸上扑——刺得人浑身滚烫。
我们几个伙伴做尽防晒手段步行来到黎叔的豆豉厂——大江镇豉香源豆制品加工厂,一进门就躲到屋檐下遮阳。抬眼一看就是两三件蓝色工作服顶着帽子在大院子里忙活,你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工作服一定是已经被汗水浸湿,浸透了的。
黎叔见我们来了后就领我们到屋里面吹一口大风扇,喝桌上泡好的茶,我们不再是局促的站着。风扇呜呜的吹着,清茶咕咕的喝着,我们渐渐放松,开始和黎叔聊起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到这里,第一次是还没放暑假的5月份。我们是来自佛山大学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021年成立至今,每年都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青春,在社会实践的熔炉里锤炼成长。早在 4 月,我们就开始筹备这次实践活动:通过 “百千万工程” 校地对接平台联系到当地政府,经工作人员佳哥 ——这位全程为我们提供鼎力支持的 “引路人”推荐,才与黎叔相识。
黎叔是大江豆豉的第三代传承人,我们和黎叔通过微信约定好5月份其中一天到这里踩点,为7月份实践活动的开始做准备。返程的时候,每个人包里都多了一个沉甸甸的瓷瓶,名为“大江豆豉”。
大江豆豉是新兴县远近闻名的特产,其制作技艺已被例入新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广东人便善用豆豉调味,餐桌上见到它的机会可多了,蒸排骨时撒一把,蒸鱼时铺一层,焖鸭时拌一勺,开胃醇香。记得小时候曾问妈妈:“这些黑黑的,软软的小豆子是什么呀?是怎么做出来的?”
豆豉价格虽廉,制作却考工夫。大江豆豉制作方法则是沿用纯手工制作、天然生晒,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豉色泽偏褐、油润光亮、酱香四溢、颗粒完整、口感硬实。黄豆要发酵两次,再通过最重要的制曲过程,才能发生质变,成为老饕追捧的豆豉。黑乎乎的竹匾是完成孢子接种的法宝,让每一粒黄豆都接触到附着在竹匾上的菌种。再把它们放入温暖湿润的发酵房,毛茸茸的菌丝慢慢生长,将豆子完全覆盖。豆豉成曲,长达一到两周的过程中,会形成氨基酸、糖等物质。洗好发酵的豆豉晒干,就将被封入缸里,开始二次发酵。五十天后,豆豉酿成。“这间厂已经开了五六十年了,从1965年开始。”大江豆豉几代传承人守着这门手艺,希望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黎叔说过:“手艺人的本事,就是把老天爷的力量用到位。”寥寥几语便道出了对技艺的讲究与苛刻。这份“讲究”藏在每处细枝末节里。选料时,他只认大江镇农户种的黄豆,指尖捏着豆粒在掌心转两圈,便能辨出是不是本地水土养出的 “筋骨”。本地豆配本地山泉水,发酵的香才够正,多一分杂味都不行。两次发酵更是半分差池都容不得。第一次让黄豆从硬转绵,温度必须卡在28℃到30℃;第二次发酵要等风味从生转醇,他总在正午太阳最烈时搬开陶缸盖,眯眼瞅着表层豆豉的纹路,伸手捻起一粒搓两下,再凑到鼻尖闻闻。为此,黎叔说:“这是机器所烘不出的,只有太阳晒透的干爽,才能锁住这股鲜。”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强调在生产的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上都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是黎叔的人生底色。
“这是人们在路上说的,大江豆豉掉地上捡起来吃都没事!”黄山雄女士说这话时,目光坚定而自信,似乎有一丝光彩闪过,那光彩流转着,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光辉岁月。作为大江豆豉的第二代传承人,黄山雄女士这双手藏着太多故事:曾攥着锄头承包村里 60 多亩土地,磨出一层又一层厚茧;如今,这双手仍在晒场上翻动着数十斤豆豉,掌心的纹路已被酱色浸透,像老陶缸外壁自然形成的釉彩。儿子黎海泉幼时学翻缸,手掌磨出鼓鼓的水泡,咧着嘴直喊 “不学了”。她那时正蹲在竹匾旁捡杂豆,闻言只是抬眼瞥了瞥那双手,指尖捏着的瘪豆 “嗒” 地落进竹篮,说:“手艺是条路,得你自己愿意才走得远,逼着做,就是把活手艺做成死规矩。”现如今,看着黎叔为了新配方忙活的身影,后背越来越宽厚,脊梁挺得像晾晒场的竹架,真像能顶起一片天 。而她,依然跟随身边帮忙,递盐罐时手指敲敲缸沿,倒菌种时手腕转半圈,都是不必言说的习惯。那些老规矩,早被岁月酿成了骨血里的本能,像发酵房里的菌丝,悄无声息缠进了下一代的掌心。
“多亏了党的支持,政府的扶持,让我们这豆豉能往外走,被更多人知道。”与黎叔和黄阿姨交谈时,这样的话语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广东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东风,不仅为乡村铺就了发展快车道,更给我们青年学子提供了投身实践、绽放青春的广阔舞台。
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兴起时,大江豆豉也搭上了时代快车。作为丈夫最默契的搭档,黎叔忙着跑原料、盯生产,何阿姨则做起了短视频和直播的,让大江豆豉顺着网络信号走到了千里之外的餐桌。我们来后,便想着为这趟 “快车” 添点力:开通新的直播账号,换上更清晰的设备,还以大学生之名,链接校地多方资源,开展直播,助力大江豆豉拓宽销路。同时,我们拍摄了系列宣传片和摄影作品,创作网络图文作品和手绘作品,发布到线上多个网络平台,把发酵房的暖光、晾晒场的竹匾、陶缸里的醇香,都搬到线上平台,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颗颗藏在粤西乡村的豆豉。
我们还将大江豆豉的故事搬进了20后的课堂。孩子们对大江豆豉的制作充满了好奇,眼睛亮得像晒场上滚着金光的豆子。这样一份经常在餐桌上出现的黑乎乎的豆豉,竟然是从圆滚滚的黄豆变来的?黎叔站在孩子堆里,教他们辨认黄豆的脐眼,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睛和稚嫩的发问让黎叔眼角的皱纹漾起了笑意。到了晾晒区时,黎叔弯腰从竹匾里捻起一把豆豉,指尖搓了两下,捏起一粒丢进嘴里,咂咂嘴笑道:“差不多晒透了,谁敢尝尝?”一个小女孩听到后立马从黎叔手里拾起一颗放嘴里,“感觉有点咸咸的,又有点香香的”。其他的小朋友听后也纷纷想要尝尝这豆豉,几双小手刷刷的伸过来。
“它是不是像人一样晒太多太阳了才变黑?”“我奶奶会用它炒腊肉!” 稚嫩的声音混着笑声飘得老远。黎叔看着他们生龙活虎的模样,带着新生力量的绿芽,彷佛从心底悄悄冒了出来。
试播是在厂里的一间小房间进行的,现在正热闹着。最前头,小何正在跟设备较劲,他把补光灯往上推了推,又退开两步眯眼瞧,嘴里碎碎念:“再亮点,得让豆豉粒儿的油光透着镜头钻出来才行。”中间条凳上,负责直播的小周和小叶端坐着,手里捏着写满字的纸张,嘴里念叨 “这非遗古法酿的豆豉,先得严选黄豆,再经晒洗、蒸煮……”—— 他们早早就向何阿姨取经了。我和小廖在最后头和黎叔琢磨着 “布景”。两面旗子在手里卷着边:一面印着 “佛山大学‘双百行动’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字样,一面绣着我们小队的队徽。想往墙上贴时才发现,粘胶刚把旗子粘牢,手一松就 “啪嗒” 滑下来。黎叔弯腰捡旗子时,指尖沾了块墙皮灰,他对着掌心吹了吹,又扭头看我们手里的胶带,笑道:“这墙跟发酵房的老缸似的,认生。”
那面滑溜溜的墙壁最后还是被我们 “制服” 了。两面旗被多层胶卷稳稳当当的粘着,只是一边高一些,一边矮一些。就这样,墙壁托着歪歪扭扭的旗子,镜头前是学着讲手艺的年轻人,镜头后是陪着忙活的手艺人,倒像幅再鲜活不过的画 —— 老手艺与新力量,就这么热热闹闹挤在了一起。
在大江镇这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半数时间都泡在大江豆豉厂里。初来时还裹着防晒衣、撑着遮阳伞,没过几天便索性卸下了这些 “武装”,任凭太阳把脸颊晒得黝黑,挽起袖子就往晾晒场钻。我们接过黎叔手中的耙子,在他的指导下帮忙晒豆。用耙子铺平豆豉的力度要把握好,不能太轻,要推得开,推得散;也不能太重,会把豆豉压扁、压碎。黎叔娴熟的手法中,分寸之间,可是藏着几十年的手感。
从发酵区到晾晒区,我们走了不过几天;黎叔却走了几十年,每一步都踩得扎实。不知道他有没有数过,这段每天往返的路,究竟藏着多少步?
几十年走下来,这段路的长度没变,却被他用无数个专注的瞬间,走成了一杆标尺。二次发酵的豆豉要晒足正午的太阳,他踏上这段路时,眼角的皱纹会不会随着日头的角度而微微舒展?
步数或许成了模糊的数字,但每一步里藏着的心思与坚持,早已和这门手艺拧在了一起。从发酵区到晾晒区的路,黎叔用深厚的脚踏板一步一步的走着,一步一步把祖辈传下的手艺,从过去稳稳当当,走向了未来。
最后一天,我们也是坐着黎叔的面包车回住宿地的。村里没有公共交通,通往县城的车也只有一班,黎叔时常在有空的时候载我们。
我们坐在黎叔的车上,相约十年后再见,像新力量与老手艺签下的契约。黎叔载着我们,载着大学生的热忱与活力,载着大江豆豉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希望,驶向远方。而那句约定,像颗刚封缸的豆豉,在时光里悄悄发酵,等着十年后,酿成更醇厚的重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