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诵诗韵,实践传文脉—“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社区课堂播撒文化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18 16: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慧欣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通讯员李慧欣 李琪琪)2025年8月11日上午,江苏省昆山市晨曦社区社会实践站内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正与社区里的孩子们一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以诗词为桥,让古典韵味与童年时光温暖相遇。

以诗为媒巧引导 童声点亮古诗课堂

活动开场,志愿者们围绕月亮主题展开提问,试图引导孩子们说出描写月亮的古诗。面对低年级孩子们略显懵懂的神情,志愿者们迅速转变策略。他们先在黑板上画出李白的简笔画像,用生动语言介绍这些孩子们较为熟悉的大诗人,接着以李白的《静夜思》作为突破口。当志愿者轻轻念出“举头望明月”,孩子们立刻齐声接道“低头思故乡”,清脆的童声让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借由这份熟悉感,志愿者们顺势在投影幕布上展示《古朗月行》的诗句,逐字标注拼音,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带领孩子们走进诗歌意境。孩子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诗人一同站在洒满月光的庭院,感受着那纯真质朴的童趣与对浩瀚星空的无限遐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志愿者手指诗句逐句解读,不时用肢体动作模仿“白玉盘”的圆润和“瑶台镜”的明亮。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惊喜的光芒,纷纷举起小手。团队成员张同学笑着拿起提前准备的白玉盘教具:“小朋友们,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把它叫做白玉做的盘子,又怀疑是王母娘娘瑶台上的镜子飞到了天空中,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孩子们纷纷点头,有的孩子说:“我觉得月亮像大月饼,白白圆圆的。”还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像发光的大皮球,能在天上滚来滚去。”教室里充满了奇思妙想,志愿者们认真记录着孩子们的发言,不时用掌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古朗月行》诗句 辛孝娜供图

诗与科学共交融 课堂迸发探索活力

除了诗词教学,实践团队还精心设计了航天知识科普和“风的魔力”科学实验环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在航天知识科普中,志愿者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展示从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现代“嫦娥工程”的发展历程,当看到神舟飞船冲破云霄、嫦娥五号月球车在月面行驶的画面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小脸上满是对宇宙探索的向往。志愿者指着短片中的月球影像说:“这就是李白诗里写的月亮,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能登上月球探索它的奥秘了。”

随后进行的“风的魔力”科学实验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志愿者们将彩色纸花分发给每个孩子,示范如何用头发摩擦气球产生静电。当看到纸花被气球神奇吸附、轻轻飞舞时,孩子们围在实验桌前,小脑袋凑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志愿者趁机用简单比喻讲解静电吸附的原理:“就像诗句里月亮吸引着李白的目光,气球也用‘看不见的力量’吸引着纸花哦。”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纷纷拿起气球和纸花动手实验,成功时的欢呼声响彻教室。“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好玩的科学知识!”小朋友王同学举着吸附着纸花的气球兴奋地说道。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们为进行“风的魔力”科学实验做准备 辛孝娜供图

诗韵留痕润心田 实践播种传承种子

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再次齐声朗读《古朗月行》,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比初次朗读时更加流畅、富有感情。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一首古诗,更让他们在诗词与科学的交融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科技的神奇。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当古典诗意与现代科学在童心中相遇,不是非此即彼的取代,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那个写下“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的李白,与致力于“嫦娥工程”的科学家们,同样怀揣着对宇宙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验中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课程设计,带着更多精心准备的诗词课堂走进社区,让更多孩子在墨香诗韵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让古典诗词成为陪伴童年成长的温暖底色。(记者 辛孝娜 通讯员 李琪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