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艰苦奋斗,聚青春共话今朝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跨越山海筑青年志,籽籽同心抒报国情”实践团于8月2日与山东援兵团头屯河农场党支部(工作队)、援疆企业代表联谊开展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涵盖“解码八钢历史”、“接力建设兵团”、“青春共赴征程”三大板块。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团与当地联系,在共鉴历史、摹画未来的过程中,深化民族团结的籽籽情谊、赋能交联鲁兵的才干纽带、激励奋进时代的青春力量。
青春寻迹,解码八钢历史
当日上午,队伍自屯坪南路徒步至八钢厂史馆。途径文体中心广场时,头屯河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魏先军着重为大家介绍了栽种的几颗胡杨树。胡杨扎根大漠,耐得住贫瘠,守得住初心。既舒展胸怀接纳风雨,也保持韧性对抗逆境。兵团的根,扎在老一辈军人的血汗里;兵团的魂,就像这胡杨的三千年精神 ——生而不死一千年,是创业时的激情不灭;死而不倒一千年,是守业时的风骨不折;倒而不朽一千年,是传业时的精神永续。
进入八钢厂史馆,讲解员通过全景沙盘模型、八钢宣传片与初步讲解,让大家了解八钢的总体情况与产业产能。这座始建于1951年9月,由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和各族群众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创建的钢铁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馆内生动再现了老一辈建设者在荒漠中搭建简陋设备、挥汗如雨的创业场景,从荒原之上逐步建起钢铁厂房的豪迈历程。
八钢从“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艰辛历史走过,专注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百年宝武风华正茂,七秩八钢朝气蓬勃。八钢牢记总书记提出的“老大”要变“强大”的殷切期望,汇聚磅礴力量,创造伟大实践,为引领中国西北及中亚地区钢铁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拼搏着!
精神铸魂,接力建设兵团
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魏先军为大家阐释了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胡杨精神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老兵精神彰显的奉献坚守、兵团精神凝聚的开拓进取,共同构成了兵团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会议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头屯河农场自八一农场而来的发展历程,以“女拖拉机手郑敏才”的实例鼓励大家吸取历史经验,感悟奋斗精神,积极参与农场现代化建设。
实践团立足办学背景特色,总结实践经验与成果;援疆企业代表分享“产业帮扶”的实践经验。会上鼓励实践团成员从“以精神聚合力,以实干促发展”出发,全面投入建设兵团、为国屯垦戍边这一伟大任务中。
联谊聚力,青春共赴征程
座谈会后,山东援疆干部现场传授“元宝饺”包制技巧,大门院社区带来秘制牛肉馅料,实践团学生创意摆出“爱心”饺子,以食物为媒传递团结情谊。制作过程中,实践团队员们即兴唱起青春歌谣,在欢声笑语中展现青春气息蓬勃交融的活力。饺子满满裹着的是家里的的牵挂,吃进嘴里的是一家人的热乎劲儿。
夜晚,全体成员共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风卷沙砾磨钢骨,雪压征袍映月辉。前辈青春埋冻土,后生热血继薪徽。” 简短的几句诗,激荡起所有人内心的斗志。影片中兵团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事迹,那些在艰苦岁月中绽放的青春芳华,让在场的青年们深刻感受到,前辈们用奋斗书写的篇章,正是今天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此次活动通过回顾历史、精神传承与文化联谊,让青岛大学实践团深刻感悟了兵团建设的奋斗历程,更强化了“籽籽同心”的民族团结意识。未来,实践团将深化鲁兵纽带,结对帮扶推进教育共建,接连推动校地合作,鼓励青年一代将青春力量融入兵团发展,以接续奋斗助力新时代兵团建设,共同谱写边疆发展新篇章。
撰文 | 李兆翔
审核 | 边泳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边泳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