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探寻共同富裕发展路径,8月14日,浙江农林大学“‘两有’兴农青骑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科讲师金菁的带领下,奔赴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门村村,开展对话村书记与产业发展调研活动。围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探寻门村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特色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童樟民书记合影
一、产业赋能:小香薯串联区域共富网
上午,实践团抵达门村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与门村村党委副书记童樟民展开访谈。谈及产业发展,童书记强调:“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也是山区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出路。”为此,门村村打造了“幸福公社”特色共富品牌,依托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700亩土地及3000亩经营性林地,分类种植小红薯、水稻、水果玉米、太秋田柿、中药材和龙顶茶等经济作物,形成规模化的茶园、果园、田园,有效解决了农地抛荒、资源分散的问题。
小香薯是村中的特色产业,门村村不仅自身大力发展,更带动乡镇其他8个村共同种植,形成区域联动格局。在产业链延伸上,阿里巴巴公益与开化县政府合作的“开化产业公益创投计划”首个项目落地小香薯产业,产销企业浙江果链科技有限公司与桐村镇9个村集体合资成立浙江桐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统筹小香薯的种植、开发与销售,真正实现了“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发展,一群人共奔富裕路”。
▲图为实践团与童书记座谈留影
二、治理创新:银发力量激活乡村治理
针对村中常住人口近70%为老年人的现状,门村村创新性推行“尊老治村”模式,构建“五个一”保障体系:一个共享食堂、一个共富工坊、一个健康驿站、一座村民议事堂、一座文化礼堂。同时,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乡贤组成的“五老”治村团队,让长者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角”,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日常事务监管等工作,为村庄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在养老服务方面,门村村建成桐村镇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配备民生送餐车,由村内低收入农户担任送餐员,既提供配餐服务,又兼顾代买代办、失能老人突发情况反馈等工作。包括童书记在内的多位村干部均持有护理证,可提供基础护理服务。此外,村里每季度会举办老人聚餐、敬老乐活动,每月开展义剪服务,重阳节、儿童节等节日还会组织汇演、健康体检等活动,经费由乡镇民政、乡贤基金和村集体共同承担。这些举措既解决了外出子女的后顾之忧,也推动了村民反哺村庄的良性循环。
▲图为门村村“爱心卡”民生送餐车
三、实地走访:从数智生活馆到文化礼堂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在童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门村村农事服务中心(兼乡村数智生活馆),观看村庄发展纪录片,聆听童书记讲述个人扎根乡村的经历及小香薯基地建设的故事。之后,实践团走入门村村文化礼堂,童书记向实践团总结了他的20字治村经验: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抢抓机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在实践之行临近尾声时,童书记坦言,当前门村村的发展正面临年轻力量匮乏的困境。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与童书记深入交流后,就在门村村开展长期实习工作达成共识,通过年轻力量引入与实践成长赋能的双向联动,有望为门村村的持续发展积蓄活力。
▲图为门村村农事服务中心
四、实践总结:乡村振兴的门村启示
本次实践通过深入调研门村村的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总结出三点启示:一是产业共富需抱团发展,门村村以小香薯为纽带,联动周边村庄形成产业链,借助公益力量与企业合作拓宽销路,为山区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二是基层治理要因地制宜,针对老龄化现状,门村村激活银发资源,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变为治理参与者,既破解了治理力量不足的难题,又传承了乡土温情;三是乡村发展需内外联动,通过完善养老服务吸引外出村民反哺,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储备发展动能,形成“留人”与“引人”的良性循环。
后续,实践团成员将依据调研资料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既为门村村宣传积累素材,也为其他乡村的共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例。此外,团队成员也将在近期前往门村村开展长期驻村实习,以青春之力扎根乡土,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撰文 |王颖颖
图片 |龚韵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颖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