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吴嘉怡 张嘉媛 陆彦衫 刘何佩琳)夏日茶香漫山野,青春聚力赴新程。2025年6月27日,佛山大学植禾岁丰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部署,带着去年实践积累的成果与思考,再度踏上佛山市更合镇白洞村这片茶香浸润的土地。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将深入探寻茶叶生产奥秘,携手当地企业探索发展新路径,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27日下午,实践队成员顺利抵达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白洞村党群服务中心。早在出发前,队员们已在校内完成详细工作部署,带着充足准备奔赴实践一线。随后,队伍前往高明红茶业有限公司,与茶厂工作人员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实践方向与分工,为后续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筑牢根基,也为这场以“茶”为纽带的乡村实践拉开了序幕。
一﹑深入高明茶叶 了解叶脉中的故事
28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了高明红茶厂。在与高明红茶厂徐厂长的深入交流中,实践队员们进一步解开了当地茶业蓬勃发展的密码:这里创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由工厂统一提供场地、树苗、肥料与技术支持,村民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承包茶园。这一模式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本土人才,推动传统茶业加速向现代化、专业化转型。一枚扎根乡土的产业火种,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着高明茶农的致富之路。
更让人动容的是徐厂长与茶业的“三代情缘”。从祖辈传承的制茶业,到产业低谷期坚守的最后一间作坊,徐家强一家用坚守守护着手工制茶技艺的薪火。这份执着终获回响——2023年,“高明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托这样的“守正创新”,高明红茶厂逐渐探索出“科技提品质、合作促增收、文化赋新能”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智能化制茶设备升级,让每一片茶叶都经得起市场检验;“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份努力都能获得回报;而茶旅融合项目的开发,更让游客走进茶园体验采茶、参与手工制茶,在品茗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如今的红茶厂,不仅是茶叶生产基地,更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成为区域内三产融合促发展的示范样板。
回望高明茶叶的百年历程,恰似一部岭南农耕文明的生存史诗:从国营茶场的辉煌时代,到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低谷徘徊,再到如今以“茶”为核,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复兴路,每一步转折都凝聚着当地人“守正”的坚守与“创新”的智慧。而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让老产业扎根土地,让新动能照亮前路。
二﹑助力茶树育苗 探寻茶香背后的秘密
6月29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们首先来到茶园,跟随茶农学习茶树扦插育苗技术。实践队队员们与茶农围坐在一起,探讨茶树育苗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茶农们分享了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扦插茶苗的季节最好是在冬季,这样出芽率会更高。而实践队成员们则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茶农们介绍了一些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一来一往的探讨中,乡土智慧与专业知识碰撞出实用的火花。
除了交流探讨外,实践队队员在茶农的示范下,在预先准备好的茶树母树枝条,剪取保留1-2片叶子和1个腋芽插穗,再将其插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苗床中。“扦插时要注意插穗的角度和深度,叶片要露出土面,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 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农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在整个苗床都扦插完茶苗后,进行这样网的搭建。实践队队员们一开始略显生疏,但在茶农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动作愈发熟练。
午后的阳光透过遮阳网,在苗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排排插穗在泥土中整齐挺立。队员们额角的汗珠滚落,滴在湿润的土地上,与泥土交融成一片鲜活的色彩。此刻,他们终于真切体会到:每一株茁壮成长的茶苗背后,都是茶农们用日复一日的汗水与心血浇灌的成果,那是土地与耕耘者之间最动人的约定。
下午,实践队队员在茶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制茶车间,在机器的嗡鸣与茶叶的清香中,探寻一杯好茶诞生的秘密。车间里,不同品种的鲜叶正经历着一场“蜕变之旅”——高明红茶厂多选用云南大叶茶或金牡丹为原料,工作人员介绍,若用机械制茶,单芽鲜叶需5斤才能制成1斤干茶,一芽一叶是5.5:1,一芽两叶则要6:1,其中单芽制作的茶叶品质最佳。
“红茶的‘灵魂’在发酵,急不得。”工作人员指着摊放整齐的鲜叶说,采摘后的鲜叶并非立刻揉捻,而是要在流通的空气中自然摊放,让水分缓慢蒸发至40%左右,才能送入一次可容纳近900斤茶叶的揉捻机。经过充分揉捻挤干水分后,茶叶便进入长达4小时的发酵环节,在时间的酝酿中沉淀出醇厚的滋味。
相较于红茶的“慢功夫”,绿茶的制作则更讲究“快节奏”。鲜叶经“摇青”激发香气后,需迅速投入炒锅或滚筒杀青机完成“杀青”,锁住鲜爽口感。杀青后的茶叶变软,同样要经过揉捻塑形、挤出部分水分,最后通过烘干去除残余水分,稳固品质。“机械制茶比手工多了一道卷茶工序,能让茶叶形状更规整,也更利于保存。”工作人员边操作边讲解。
车间里弥漫的蒸汽、精准的工艺控制,与上午育苗时指尖的泥土、弯腰的酸痛遥相呼应,让大家深刻读懂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内涵——从茶苗破土到茶香飘出,每一步都凝结着茶农的辛劳与坚守,而这份坚守,正是维系这片土地茶香不断的根本。植禾岁丰实践队的到来,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在与茶农的深入交流中,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青年视角的新思考与活力。
三﹑叶脉升质 纳米硒赋能高明茶
在实践过程中,植禾岁丰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学校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聚焦茶树生长种植的科学研究。针对华南地区酸性土壤易引发铝毒害的问题,队员们在七天线下实践中开展了纳米硒叶面喷施试验——他们参照文献精准配置溶液,细致记录叶面吸收纳米硒的短期效果,用科研力量为茶叶品质提升寻找新路径。
这份探索得到了高明红茶业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作为当地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不仅为实践队在连片茶园中划出专属试验田,还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供队员们提问。这种“企业搭台、学子赋能”的模式,让实验室里的理论公式变成了田埂上的实操方案,也让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潜在动能,成为产学研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回望这场跨越五天的实践之旅,植禾岁丰实践队的足迹从记载着高明茶叶百年兴衰的老茶坊,延伸到茶香弥漫的现代茶园;从围观老师傅手工炒茶,到亲手操作智能炒茶机器;从蹲在苗床边学习传统扦插技术,到记录纳米硒试验数据……每一步都在让青春力量与乡土气息深度交融。
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茶农烈日下采茶的身影,制作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一杯茶的诞生”。正如那杯在热水中渐渐舒展的红茶,最终泡开的不仅是舌尖的醇厚,更是一幅“传统工艺守正、现代科技赋能”的乡村振兴图景——老茶农的粗糙手掌与大学生的白皙指尖在茶园相握,祖辈传下的炒茶技艺与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在车间相遇,让“高明红茶”这枚带着乡土温度的品牌,在青年力量的加持下有了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躬行阡陌间,才懂一片茶叶从育苗到成茶要经历多少风雨;扎根乡土里,方知传统产业的复兴需要多少代人的接力。当年轻的脚步踏遍白洞村的茶山与车间,当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每一次俯身观察茶苗的专注、每一次调试试验设备的认真、每一次与茶农探讨技术的热烈,都是青春写给乡村振兴的诗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高校与地方的联动中,白洞村的茶产业正像雨后的茶园般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嘉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