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古韵新建·乡筑未来实践团”奔赴窦州古城,以青春之力赋能 “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08-18 13: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钱宇龙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钱宇龙)2025年7月9日至7月18日“古韵新建·乡筑未来”实践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奔赴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窦州古城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深入村落肌理,探寻文化根脉,用青春智慧助力古城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茂名高铁站合影

初识古城,筑牢实践根基

实践团抵达八坊村后,在村书记的带领下走进窦州古城,先后走访了红楼、学宫、起凤书院和岳耀书院等标志性古建筑,村书记结合实地景观,为实践团成员系统讲解了当地特色景点、风味美食与厚重历史,帮助实践团成员快速建立对窦州古城的整体认知。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们重点对村委提出的道路绿化区域和规划空闲用地展开实地踏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细致记录地形、植被等基础信息,为后续的设计工作筑牢数据根基。

▲图为村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实地踏勘学宫

深入调研,汇聚民生期盼

为精准把握古城发展需求,实践团兵分两路开展工作。测绘组携无人机、测量尺等专业设备,对道路绿化规划区域进行毫米级丈量,细致勘察空闲用地的地形地貌与周边环境,全面采集空间数据,为设计方案精准落地储备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皮尺测量

访谈组则转变身份,以 “访客”身份走进居民家中、穿梭于游客之间,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真实心声。居民们期盼居住区绿化品质提升、公用设施完善,游客们希望优化游览体验、深化文化互动。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建议,成为设计方案中 “以人为本” 理念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居民进行访谈

文化寻根,融贯传统今朝

为深入挖掘窦州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实践团成员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探寻之旅。在信宜市博物馆,成员们久久伫立在静静陈列的陶器展品前,目光掠过斑驳的器型与灵动的纹饰,在时光的印记中追溯地方文化的源流脉络,为后续的实践工作汲取着深沉的历史养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信宜市博物馆

走进学宫,老村长的讲述为实践团打开了一扇触摸古城记忆的窗口。他不仅细数着古城过往的风云故事,更结合自身经验,对古城改造提出了恳切而珍贵的建议,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在地视角,让实践团对古城的理解愈发立体鲜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听老村长讲述古城往事

夜幕降临,沉香夜市的独特香气在街巷间弥漫。实践团成员化身志愿者,主动加入热闹的六双花灯巡游队伍,在璀璨灯火与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这场民俗盛宴,亲身感受乡土文化蓬勃的鲜活生命力。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专程走访了飘色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与沙街云吞老店,在与匠人的促膝长谈中,聆听飘色技艺跨越千年的传承故事,见证云吞制作在时光里的代代坚守,真切触摸到 “舌尖与指尖” 上那股温润而坚韧的非遗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镇隆飘色团团长刘天一合影

这场文化寻根之旅,让实践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更深切地理解了古城的文化基因,也为后续将文化元素融入乡建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初显,勾勒发展蓝图

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实践团逐步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具体成果。逐字整理老村长的口述历史、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细节,深度梳理村委的设计需求。结合踏勘数据与文化体悟,团队开始勾勒道路绿化与空闲用地活化的初步方案。方案中既融入了古城的历史元素,又回应了居民对美观与安全的需求,让青春智慧真正服务于乡土。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指导老师商讨设计方

此次窦州古城之行,东莞城市学院 “古韵新建・乡筑未来实践团” 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对话传统,不仅为古城的更新发展勾勒出充满温度的初步蓝图,更在实践中深刻诠释了青年学子服务 “百千万工程” 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带回来的,不仅是详实的调研数据、饱含文化底蕴的设计灵感,更有与古城居民心手相牵的温情记忆。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打磨完善设计方案,期待以更贴合实际、更具文化特色的成果,为窦州古城的活化升级注入持久动力。而这段扎根乡土的实践经历,也将成为团队成员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绚丽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宇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