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津彩话匣实践队:在李家湾子村播撒语言与文化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18 1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宏伟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庞兴凯)天津职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津彩话匣实践队在李家湾子村播撒语言与文化的种子。为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天津职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津彩话匣”推普实践团队近日奔赴静海区独流镇李家湾子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巧妙融合“推普+普法”与“推普+非遗”两大核心内容,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需求,发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为村民带来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价值的沉浸式体验。

“声”临其境:模拟法庭体验,推普普法入人心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学院模拟法庭社团优势,将普通话推广融入法治教育。在李家湾子村,队员们精心布置简易“法庭”,选取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贴近村民生活的法律案例,用清晰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案情陈述、法庭辩论和判决宣读。团队成员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村民受邀旁听甚至客串陪审员。这场生动的“模拟法庭”,不仅让村民在沉浸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理解诉讼程序,更深刻体会到使用规范普通话在准确表达诉求、理解法律条文、维护自身权益中的关键作用。推普与普法同频共振,法治之声在普通话的标准表达中愈发清晰有力。

“印”证文化:非遗拓印体验,推普传承两相宜

依托学院专业特色,团队将拓印技艺带到村民身边。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介绍拓印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技艺流程。随后,在专业指导下,村民们兴致勃勃动手体验:上纸、喷水、捶打、上墨、揭纸……一张张承载吉祥图案或传统文字的精美拓片在村民手中诞生。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体验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讲解技艺,更用普通话引导村民认识拓片文字,解读文化内涵,让村民在触摸古老技艺的同时,加深对汉字之美和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同。推普与非遗巧妙结合,古老技艺在普通话的讲述中焕发新生,文化根脉在共同体验中得以延续。

力行田间:包装赋能助增收,推普润泽乡土情

实践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用普通话详细沟通。他们重点了解村民在生产生活、产品销售(特别是甜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包装设计、品牌推广上的实际需求。热情的村民也以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介绍当地特色种植、风土人情与发展现状。这场“坐下来”与“走出去”的深入交流,不仅让队员们收获宝贵的一手资料,深刻理解了推普对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的现实意义,更是一堂生动的乡土教育课。倾听需求时,队员们敏锐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尚有提升空间。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自发结合包装工程专业优势,现场着手为村民量身定制特色农产品包装方案!队员们采集灵感、记录产品特性、沟通设计意向,力求将李家湾子村的乡土特色与产品优势融入设计。这些专业赋能的设计方案,旨在提升产品视觉吸引力与品牌价值,切实解决村民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实实在在的“包装力量”。

李家湾子村村副主任王兵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许实践队将推普与普法、非遗、专业助农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和务实成效。此次“津彩话匣”李家湾子村之行,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语言推广与文化浸润,更是一次青年力量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以专业为桥梁,以语言为纽带,将法治精神、非遗文化、专业技能精准送达田间地头,在村民心中悄然播下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也点燃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期待。推普的实效在村民听懂的法条、拓印的文字和即将焕新的包装上清晰可见;服务的温度在真诚的交流与务实的行动中温暖传递。这颗在李家湾子村播下的语言与文化之种,必将随着持续的努力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宏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