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4月,华南师范大学“知行国补”研究团队聚焦国家绿色家电消费补贴政策(简称“国补”),以广东省为样本区域,开展了一场跨学科、多维度的政策效应调研。团队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政策感知对绿色消费意愿的深层影响机制,为“双碳”目标下的政策优化提供了青年智慧。
从文献到街头:一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研究初期,团队成员们埋首于海量文献,运用CiteSpace和Python等工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要真正理解政策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消费选择,必须走进市场、走近消费者。
“在电脑前看数据是一回事,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又是另一回事。”团队成员文昴回忆道。为了获取真实的一手资料,团队设计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双轨调研模式。问卷问题经过多轮打磨,甚至通过词云分析和LDA主题模型优化语言表达,确保普通消费者能够清晰理解。
走进社区与卖场: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的身影出现在家电卖场、社区街道和商业中心。他们采用分层抽样与PPS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样本覆盖不同年龄、收入和职业的群体。每一次访谈都是一次挑战——如何让受访者敞开心扉,分享他们对“国补”政策的真实看法?
“有些叔叔阿姨一开始对‘政策感知’这样的学术词汇很陌生,但当用‘买家电能省多少钱’‘补贴好不好领’这样的大白话提问时,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队长詹佳瑜笑着说。团队还遇到不少意外状况,比如在广州某社区调研时突遇大雨,他们临时调整计划,转而采访躲雨的居民,反而收获了更自然的对话内容。
数据背后的故事:当统计学遇上人间烟火
收集到的数据被带回学校,开启了另一段“探险”。团队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从消费者只言片语中提炼出关键洞察。定量分析阶段更是“八仙过海”——t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模型轮番上阵,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各展所长。
“最激动的是发现某些数据特征与假设吻合的那一刻。”队员林业铖回忆道,“但更珍贵的是那些‘意外发现’,比如某些人群表现出的特殊消费心理,这让团队不断调整研究视角。”
青年视角下的政策观察
这场调研不仅是学术实践,更成为团队成员们认识社会的窗口。“原以为年轻人会更关注政策,但数据告诉我们,中年家庭才是真正的‘政策研究专家’。”队员刘诗琪感慨道。这些发现让团队意识到,好政策要真正惠民,必须考虑到不同群体的认知习惯和信息获取渠道。“政策红利能否转化为消费行动,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看得见、读得懂、用得好’。”团队成员叶竑廷也发表调研感悟。
目前,团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政策建议,计划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回馈调研中遇到的每一位普通消费者。正如指导老师所说:“最好的学术研究,应该既能登上专业期刊,也能走进百姓生活。”(通讯员:詹佳瑜 林业铖 文昴 叶竑廷 刘诗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