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爱驻宜都”志愿服务队:七彩假期里的爱心守护

发布时间:2025-08-18 17: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亚琪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张亚琪)7月10日至7月3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爱驻宜都”志愿服务队的8名队员走进宜都市红花套镇。他们用三周的时光,为这里的20余名乡村孩子编织出一段难忘的夏日记忆。

▲图为开班仪式上,志愿者庄严宣誓

科学课堂上的奇妙探索

“自制净水器”趣味课上,志愿者借助泥水、材料包等教具,直观讲解净水原理。他展示材料时介绍:“花岗岩石子像大筛子,瓷砂拦中等颗粒,活性炭吸小杂质和异味,石英砂滤细微颗粒。”孩子们兴致盎然,有的捏石英砂,有的敲活性炭,听得专注。分组实践环节,大家分工协作:裁滤纸的轻折漏斗状,摆填料的按“先粗后细”铺层,组装的仔细调整装置角度。面对提问,志愿者耐心示范并引导对比操作。当浑浊泥水渗出清水,孩子们欢呼着对比记录。此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原理方法,感受科学魅力,播下探索种子。

▲图为学生在志愿者带领下组装过滤装置

安全防线里的成长蜕变

骤雨敲打着玻璃窗,防溺水课堂却气氛热烈。志愿者通过视频还原野外游泳的危险场景,当“溺水者”在模拟池塘中挣扎时,孩子们突然安静下来。“记住这三个手势,遇到危险时要这样呼救。”他边演示边讲解,额角的汗珠滴落在救生衣上。在防拐骗课堂上,志愿者展示儿童被拐案例,孩子们围绕危险信号积极问答。互动中,孩子们出谋划策,提出多种自救方法。随后,通过正面案例,孩子们总结出“沉着记特征”等自救要诀。此类课程让孩子们掌握防范技能,为暑期安全系上“安全带”。

▲图为防拐课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图为志愿者为学生讲授防溺水课程

文化长河里的浸润传承

墨香与纸张的气息在教室交织,毛笔字基础课程核心聚焦书法文化溯源与传承。文化溯源环节,系统梳理书法演进脉络。问答互动中,四年级陈同学精准总结“篆书细长、隶书工整”的字形差异,展现出对文化的敏锐感知。实践环节,“振、押、钩、格、抵”五字口诀指导执笔,横竖画、弧线练习强化控笔,“写'一”字大比拼”让学生在专注书写中体会笔墨的味。此次课程以多元形式搭建文化桥梁,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技法,更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志愿者的温情陪伴

自习课上,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窗棂酒在桌上,作业辅导有序进行。面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学生们埋头演算、认真倾听,专注的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课余时光的社区则成了欢乐的天地。“张老师,快来猜字谜!”“高老师,一起打乒乓球吧!”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手,热情地邀请他们参与各类活动。猜谜时的冥思苦想,对弈时的专注投入,打球时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在轻松的互动中,志愿者与学生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孩子们在玩乐中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见识,实现了成长。

七月底的结营仪式上,全体志愿者老师和学生们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嘹亮的歌声穿过敞开的窗户,饱含着对成长的期许与对未来的憧憬。随后,纪实视频《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在屏幕上缓缓播放,镜头里孩子们专注做实验的侧脸、课间追逐嬉戏的身影、志愿者弯腰辅导作业的弧度,一幕幕生动画面勾起在场所有人的温暖回忆,不少家长悄悄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

▲图为志愿者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员代表李紫萱走上台前,脸颊因紧张泛起红晕:“在这里认识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知识,收获颇丰,志愿者老师十分亲切,我很喜欢他们相处,这个夏天特别开心。”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台下响起阵阵掌声。

自开办以来,红花套镇爱心托管班的志愿精神不断生长。志愿者们用爱心与耐心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真谛,让托管班成为传递温暖的纽带。据了解,红花套镇将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长期合作,让志愿精神持续扎根这片土地,用无数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孩子未来的星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亚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