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山东职业学院南山书院“青韵小喇叭”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中国金银花之乡”临沂市平邑县,将青春的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与企业一线,围绕金银花特色产业开展深度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核心种植基地、探访产业博物馆、深入研发中心实验室,以青年视角洞察产业现状,以专业知识探寻发展良策,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实地调研求实际,深入田间共探讨。在平邑中平药业金银花示范基地,实践队员跟随技术总监张鹏深入田间,细致观察金银花的生长周期与栽培特性。“金银花的绽放稍纵即逝,”张鹏凝视着花丛叹息道,“短短7-10天的黄金采摘期,让近三成的花朵在等待中凋零。”忽然想起课堂上见过的棉花采摘机械 ——“棉花能机械化,金银花为什么不能?”
图为张鹏总监向团队成员们讲解金银花习性。 桑洪浩 供图
经过与张鹏总监的深入研讨,实践团队系统梳理出当地金银花产业面临的两大发展桎梏:一是花期高度集中且转瞬即逝造成的采收成本激增与品质损耗;二是依赖人工采摘导致的效率瓶颈与人力成本压力。实践队员们翻出资料对比金银花与棉花的物理特性,发现金银花的脆弱花蕾更需要精准操作,带着这样的想法实践队员与张鹏总监展开深入交流,经过张鹏总监地细心指导,不断完善,最终提出:通过部署无人机遥感监测网络与AI图像识别系统,结合大数据建模分析,实现各产区成熟度精准评估与差异化采收排程。这一思路不仅得到了当地技术人员的认可,还为同学们回到学校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宝贵思路。
新旧融合助发展,青春力量献良策。平邑县与金银花的渊源可追溯至两百年前,清代《平邑县志》便详载其入药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片土地见证了金银花从零星种植到规模栽培的转型;跨入新千年后,“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渐成气象。2011年,“平邑金银花”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如今65万亩花田绵延,年产量独占全国六成以上,稳居全国金银花产业龙头地位。近年来,当地深挖“药食同源”价值,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让这朵古老药材绽放出富民新姿。
图为张鹏总监带团队成员们参观“金银花博物馆”。 桑洪浩 供图
“以科技强链,以文化铸魂”,当地萌生了将历史底蕴转化为现代价值的新思路:以《平邑县志》记载为蓝本,设计融合传统养生智慧的文化茶礼;借助数字传播,让古老的“药食同源”智慧焕发新生。这一构想与当地企业的发展愿景不谋而合,双方当即碰撞出系列文化创意项目的新火花。
图为张鹏总监为团队成员讲解金银花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孙向阳 供图
科技赋能新路径,产业发展新方向。走进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在无菌实验室的蓝光下,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组培器械,亲身感受现代生物技术的神奇魅力。“传统育种如同与时光赛跑,而分子标记技术让这场赛跑有了加速器。”技术人员讲解道,受此启发,团队提议构建种质资源“基因宝库”,为培育优质品种按下快进键。面对病虫害防治难题,师生们与专家在试验田展开了一场“生态平衡”实践:200平方米的土地上,瓢虫与赤眼蜂化身“天然卫士”,既守护了花田健康,又保留了药材的纯净本质。这场绿色防治的生动示范,让生态农业的理念在田间落根。
图为张鹏总监与团队成员们合影留念。 桑洪浩 供图
“将课堂前沿知识与家乡特色资源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激活传统产业潜能,这正是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坐标。”队员们深受触动,满怀热忱。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推动调研成果落地,深化知行合一,持续扎根乡土、情系桑梓,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未来在农业科技、产业规划、品牌塑造等领域展现青年担当,让青春在乡野沃土绽放别样芳华。(通讯员 张宇枫 张天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宇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