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2025年8月5日至11日,医学护理学院“医脉相承·红医推普”实践队深入漳平市永福镇,以茶文化为纽带,通过健康义诊、支教课堂、入户服务、两岸交流、数字推普五大行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基层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队大合照
实践队在永福镇圩市及西山、新坑、文星等村落设立义诊服务,为群众提供血压血糖检测服务,同步建立健康档案;开设中医体验区,提供刮痧、拔罐、艾灸等服务,结合方言与普通话双语讲解“艾灸祛湿”等术语原理,打破专业认知壁垒;药香推普创新,在制作中草药香囊过程中通过辨识“苍术(zhú)”“菖(chāng)蒲”等药材时教学标准发音,实现中医知识与推普双收益;编制《红医推普 节气茶饮》手册,让群众在学养生中规范发音,让健康理念随茶香浸润生活。
▲图为郑春梅老师与实践队员为村民进行拔罐
▲图为陈丽琴老师与实践队员为村民进行血压测量
▲图为陈真老师与实践队员为村民进行血糖测量
▲图为卢灿娘老师与实践队员为村民进行健康普及
在永福镇新华书店开设“红医小课堂”,将医学健康知识系统融入语言培训。七步洗手法、巴氏刷牙法教学,急救技能演练,提升儿童健康自救能力;中草药辨识、八段锦练习、节气养生智慧讲解,强化传统文化认同。实践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互动场景,专业术语全程标注拼音,实现“学知识+练发音”双轨并进。通过标准化普通话教学,推动青少年成为健康理念的传播者、文化传承的接力者,为乡村培育兼具健康素养与语言能力的新生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科普“24节气”养生小方法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进行医学知识小科普
▲图为实践队为小朋友进行八段锦教学
▲图为“红医小课堂”颁奖仪式
实践队积极开展多元服务活动,一方面,精心发放100余份问卷调查表,调研村民在医患沟通、日常诊疗中的语言习惯,为推普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队员们携带专业医疗设备走访家庭,为村民提供体格检查、健康评估及中医悬浮灸服务,将贴心的健康守护送到村民家中。活动过程中队员以当地方言讲解健康要点,再过渡至普通话标准表述,既消除沟通障碍,又潜移默化引导语言规范,让服务兼具温度与深度。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上门义诊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入户调查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交谈画面
在鸿鼎茶厂举办“两岸茶语健康沙龙”,邀请台胞李志鸿先生分享茶道哲思与创业历程。活动现场,队员们还向李先生发放了《红医推普 节气茶饮》手册,让茶文化成为联结两岸的“语言密码”。活动以茶为引、以语为桥,深化两岸对中华养生文化的认同,拓展推普工作在多元文化场景的应用价值。
▲图为实践队与李志鸿先生进行交流
▲图为实践队在鸿鼎茶厂大合照
实践队充分利用AI技术,创新推普形式。通过智能脚本将“节气养生”“中医术语”等内容生成带拼音标注的对话脚本(如“艾灸(jiǔ)”“祛(qū)湿”),通过预设互动桥段提升学习趣味性。数字化手段突破传统推普时空限制,以“云端+实地”双线传播,使语言学习更接地气、更可持续。
▲图为实践队在“两岸融合馆”大合照
本次实践创新“健康服务+语言推广”双融合机制,惠及群众超2000人次;借茶文化与节气智慧激活乡土认同,助力两岸民心相通未来。未来学院将深化“医脉相承·红医推普”品牌,推动红医文化与推普使命在乡村振兴中交融,为筑牢健康中国、语言强国基石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菲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