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掐丝彩韵小分队于7月3日走进盘城街道双城社区,开展非遗传承暑期实践活动。活动围绕“非遗+自然”主题,引导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之美。
1、以花为媒:感悟东方美学精神
活动以《中华花语小课堂》为序曲,通过识花容、知时节、品诗画、悟品格、懂寓意、晓用途多维度探索,带领青少年系统认知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经典意象。在诗词吟诵与品格解析中,孩子们不仅领悟"四君子"的高洁风骨,更通过互动问答建立传统纹样与自然节律的认知联结。这种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为后续工艺实践奠定审美基础。
2、自然寻踪:培育生态审美意识
在《摇香·手作》活动中,社区青少年化身"自然采集者",于社区采集心仪的植物样本。通过压花团扇创作,青少年们将观察所得转化为艺术表达,在素白团扇上构建起独特的植物图谱。该环节巧妙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让青少年们在拼贴叶脉、排列花瓣的过程中,直观感知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共生关系,培养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3、国宝溯源:博物馆里触摸千年匠心
为深入了解非遗工艺,小分队赴南京市博物馆,近距离观摩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等文物,领略蓝金辉映之美,感悟其中自然哲学与东方智慧。千年国宝所承载的工匠精神,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深入学习与实践的热情,强化守护非遗使命感,有效连接文化认知与实践行动。
4、技艺解码:系统认知非遗工艺
小分队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艺术地位、工艺特色、文化价值及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深入浅出的介绍让青少年们对这项非遗有了系统认知。更引导他们透过这项技艺,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5、巧手传艺:让非遗在指尖“活”起来
在创作环节,青少年们以“花卉”为主题,通过学习掐丝、点蓝等传统技艺,拿起镊子将铜丝掐出花瓣形状,再用釉料填充色彩,亲手制作出色彩斑斓、独具匠心的珐琅杯垫和书签。尽管初次操作略显生疏,但在指导下,一件件童趣盎然的珐琅杯垫、书签渐次成型。当金丝勾勒出梅枝、釉彩晕染出荷韵,孩子们真切体会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艺术。
掐丝彩韵小分队通过“城”心美育课堂,带领社区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艺术学院王绍春同学说道:“这次走进双城,既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艺术融入乡村、服务乡村的价值”。“南信大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在艺术教育方面有专业优势,去年看到他们手绘乡村,今年又开展美育课堂,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欢迎和感谢,希望他们能常来,继续为我们双城注入文化动能。”村民范晓梅说道。
此次实践活动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与盘城街道双城社区共筑美育新篇的缩影。双方通过寓教于乐的传承模式,构建起”文化认知—技艺体验—价值认同”的完整链条,有效拉近年轻群体与非遗的距离。“非遗+自然”的创新表达,激发了青少年对民族瑰宝的热爱与保护意识,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协作,开展丰富多样的为民活动,覆盖更广泛群体,共同描绘”民生暖色更浓、发展动能更足”的双城新图景,让非遗之美融入现代生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绍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