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湖南信息学院 “瓷韵青春” 中华文脉传承团走进醴陵一家陶瓷手工作坊,以亲手实践的方式探寻陶瓷文化的匠心密码,在瓷泥与指尖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
作坊内,湿润的瓷泥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清香,转盘转动的轻响与店家的讲解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团队成员围站在工作台前,目光紧随着店家的示范动作 —— 只见店家取一块瓷泥置于转盘中央,双手蘸水后轻按泥团,在转盘的旋转中,原本松散的瓷泥逐渐被塑造成规整的圆柱体。“定形第一步要稳,掌心用力均匀,避免泥团歪斜。” 店家边操作边讲解,指尖轻压泥团顶部,演示如何控制器物的高度与弧度。
作坊员工演示如何操作瓷泥
实践环节中,成员们轮番上阵。初次接触瓷泥的同学略显生涩,有的因用力过猛导致泥团坍塌,有的因转速把控不当使器物出现裂痕。“别急,感受泥的韧性,让手跟着泥的节奏走。” 店家在旁耐心指导,手把手纠正成员的手势。随着练习深入,大家渐渐找到手感:有的尝试塑造简洁的碗形,指尖沿着泥壁慢慢向上提拉;有的专注于杯身弧度的调整,反复打磨细节。汗水浸湿了额头,却挡不住眼中的专注与兴奋。
团队成员体验过程以及成果记录
团队成员体验过程以及成果记录
“原来看似简单的定形,藏着这么多门道。” 团队成员感慨道。在店家的讲解中,大家了解到瓷泥的湿度、转盘的转速、手部的力度都会影响最终成型,稍有偏差便可能前功尽弃。“这和传承文化很像,既要心怀敬畏,又要精益求精。” 成员们纷纷表示,亲手触摸瓷泥的过程,让他们对 “匠心” 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团队成员体验过程以及成果记录
活动尾声,看着桌上形态各异的半成品,成员们虽略带遗憾,却收获满满。这场与瓷泥的亲密接触,不仅让大家掌握了基础的定型技巧,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陶瓷技艺的深厚底蕴,为后续的文化传承调研积累了鲜活的体验与感悟。
撰稿 | 谭钰桂
图片 | 李子轩
一审 | 刘雨心朵
二审 | 彭美红
三审 | 高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汤广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