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徐静然)近日,为响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号召,哈尔滨商业大学“雨润阡陌”大学生暑期实践团整装出发,奔赴基层一线。团队成员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深入乡村、社区等地,围绕调研走访、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多项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在广阔天地间书写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篇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语润阡陌”青年大学生实践团队赴基层推广普通话以及宣传金融反诈知识
村口巷尾教普话,学子担当架起沟通“连心桥”
近日,哈尔滨商业大学“语润阡陌”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以“先调研、后宣传”的模式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团队首先通过走访村落、与村民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方言使用习惯、普通话普及程度及实际沟通中的难点,为后续宣传找准了发力点。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对村民进行普通话调研
在此基础上,实践团结合调研结果“量身定制”宣传方案:在村头广场开设“普通话小课堂”,分发普通话宣传手册,并设置绕口令对决等活动把推普知识融入文艺表演中。从精准调研到靶向宣传,大学生们用青春力量架起语言沟通的桥梁,让普通话真正走进基层生活,助力打破交流障碍。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分发宣传手册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带领村民学习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搭建一座连接乡土与外界的桥。而这座桥的基石,正是对基层真实需求的敬畏与倾听——先听懂声音,才能让宣传真正走进心里。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宣传学习普通话的意义
田间地头讲反诈,青春力量护好百姓“钱袋子”
“语润阡陌”大学生实践团队也在基层开展金融反诈宣传工作,以“调研摸底、精准宣传”的模式筑牢乡村金融安全防线。团队首先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与村民拉家常、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常见的诈骗类型——从冒充“公检法”的恐吓式诈骗,到以“高息理财”为诱饵的非法集资,再到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队员们一一记录案发特点、受骗群体及村民的防骗认知盲区。调研中发现,部分村民因信息闭塞,对“陌生来电转账”“中奖退税”等骗局缺乏警惕,还有老人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易陷入“虚假投资”陷阱,这些细节都为后续宣传找准了靶心。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进行金融反诈调研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量身定制宣传方案:在村广场设置“反诈小课堂”,用方言演绎诈骗案例情景剧,让村民直观识骗;针对老年人,手把手教他们设置手机拦截功能,讲解“不贪小利、不点链接、不轻易转账”的“三不原则”;结合近期高发骗局,制作图文并茂的防骗手册,标注“诈骗话术”与“应对妙招”。从摸清“骗点”到靶向“拆招”,大学生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金融反诈知识送到村民身边,助力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
▲图为“语润阡陌”队员宣传如何预防金融诈骗
唯有先倾听群众真实需求,才能让服务更精准。普通话要成为连接乡土与外界的桥梁,反诈知识要融入生活场景,青年实践的价值,正在于用专业与温度,回应基层最实在的期盼。
撰文 | 徐静然
图片 | 刘珍遥
一审 | 常玉
二审 | 陈嘉琦
三审 | 刘馨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静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