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艺宫灯为深挖侨乡文化根脉,探寻非遗传承新路,2025年7月19日,五邑大学 “邑心助航宣讲团” 成员们怀揣热忱,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江门东艺宫灯展馆,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魅力,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积极思考如何运用青春力量讲好宫灯故事,为非遗焕新注入活力。
▲图为成员聆听东艺宫灯历史讲解(队员供图)
踏入东艺宫灯流光溢彩的世界,宣讲团成员们立刻被精湛的技艺所震撼。他们主动走近一件件展品,专注地观察红木骨架的精密结构,细细品味玻璃画上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的绚丽色彩与灵动线条。在传承人老师的生动讲述中,成员们认真聆听了宫灯从南宋宫廷珍品到扎根江门侨乡、历经数百年融合演变的传奇历史。“请看这盏六角宫灯上的铜楼纹样,” 传承人指着灯上细节引导道,“这就是我们将侨乡建筑特色融入传统工艺的尝试。” 团队成员轻轻触摸着温润的红木灯架,透过晶莹的玻璃凝视细腻的笔触,深受触动:“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匠人的心血,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宫廷风华与侨乡情怀的无声对话。”
▲图为东艺宫灯(队员供图)
研学的高潮出现在互动环节。当传承人展示创新宫灯作品时,宣讲团成员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上前近距离观察,并与传承人展开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他们好奇地询问这些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难点以及市场反响。“印刷技术让宫灯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手绘赋予纹样的那份温度与灵魂,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传承人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学子。宣讲团同学在现场交流中积极发言:“这些创新实践太有价值了!我们宣讲团要利用自身优势,把这些宫灯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守正创新的历程,生动地讲给更多人听,让侨乡非遗的魅力传播得更广。” 这个提议引发了团队成员的热烈共鸣和积极讨论。
▲图为成员参与互动环节(队员供图)
据悉,此次东艺宫灯之行是 “邑心助航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关键一站,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非遗研学之旅。团队成员此行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与体验者,更立志成为其传播者与推广者。活动结束后,宣讲团成员们立即展开行动,积极筹备将本次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 特别是宫灯的历史底蕴、精湛工艺、创新案例以及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 精心整理,融入团队后续的宣讲内容与实践中。他们计划通过制作专题宣讲材料、拍摄记录短片、在校园及社区开展主题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向校内外师生乃至更广泛的群体讲述东艺宫灯的精彩故事,分享研学收获,助力这一承载着侨乡记忆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关注非遗、热爱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东艺宫灯制作步骤(队员供图)
一次深度的非遗对话,一场深刻的非遗研学,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五邑大学“邑心助航宣讲团”的成员们,正以敏锐的观察、深切的感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架设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一代正是点亮非遗未来不可或缺的 “燃灯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展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