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时间就来到了7月13日,北海康养职业学院“非遗筑梦,医心乡伴”实践团在赤东村的“三下乡”旅程,已悄然走到最后。这段日子里,我们以非遗为笔,绘就文化传承与童趣交织的画卷,离别是为了更好相遇,这些非遗作品,是实践团与孩子们探索的成果,更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图为“非遗筑梦,医心乡伴”实践团合照 )
上午:歌声里的温暖回响
阳光刚爬上赤东村的墙头,教室里便飘出熟悉的旋律。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一起唱响前几日教过的《亲爱的你啊》。前奏响起,孩子们的声音起初带着些不舍的颤音,可当那句“亲爱的你啊,我们好久没见”出来时,记忆里的画面也随之漫涌——制作手工时的耐心、课堂上逐句教唱的专注、初次合唱时的青涩与期待,都融在这歌声里。歌声悠悠,是对这段非遗相伴时光的深情回望。孩子们用整齐的和声,诉说着学到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在非遗课堂外用音乐传递情感的温度,每一个音符落下,都像是在时光里钉下一枚图钉,把“非遗筑梦,医心乡伴”的故事,牢牢钉在赤东村的夏日记忆中。
(图为孩子们共同合唱《亲爱的你啊》)
下午:实践成果展芳华
当青春的脚步踏上乡土,当古老的技艺遇见年轻的目光,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三下乡非遗展览上缓缓展开。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质朴的传承,一件件带着孩子们手中温度的非遗展品,共同编织出一幅“青春助非遗,文化共传承”的生动画卷。
(图为家长欣赏孩子们的作品)
当非遗展览会的最后一块展板收起,实践团成员们的脚步,并未因展会落幕而停歇,而是迈向了更深的乡野——开展展会后的家访活动,以青春之姿探寻非遗传承的温度。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踏入一个个家庭。与家长们谈话间,了解到孩子们平时在家的情况,同时也感知到他们对非遗延续的深切期盼。
(图为实践团成员家访)
非遗传承,本就是一场接力,期待在未来的某天,这些作品里的创意与热爱,会长成守护、传播非遗的大树,让民族文化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韧。愿这段“非遗手工”的记忆,常留在孩子们的心间,也盼非遗之光,永远照亮传承之路!
撰文丨邹泳仪、李昌球
图片丨刘琪梦
审核丨杨敬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昌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