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捏塑千古韵 青春接力彩陶魂 ——武汉学院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探访宜昌彩陶非遗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5 21: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雨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武汉学院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走进宜昌市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中心彩陶坊,与宜昌彩陶非遗传承人侯美玲老师展开深度交流,在学习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探寻彩陶文化的传承脉络。

活动中,侯美玲老师系统讲解了宜昌彩陶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她介绍,宜昌彩陶的根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长江中游特有的泥料禀赋为其奠定了发展根基,厚重不透明的红黄蓝绿釉色则塑造了彩陶的独特气质。侯老师以生动比喻点明核心差异:“瓷器如女人般细腻,而陶器像男人一样粗犷。”

图为 侯美玲老师讲解彩陶作品

从传统器皿古朴造型中蕴含的先民智慧,到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里迸发的时尚活力,侯老师的讲述始终洋溢着自豪与欣喜。如今的宜昌彩陶已突破传统器物边界:三峡大坝造型的盐灯将地域符号融入日常生活,925银搭配手工釉色的项链让泥土温度走进饰品领域,与缠花跨界融合的胸针更以亮色重构传统符号,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她还阐述了彩陶面向文化爱好者、游客及年轻群体的市场定位,分享了校园非遗课程、全年龄段体验等传承实践,并展望了向全省推广、攻克薄胎技术等未来规划,让这门承载7000余年历史、曾畅销20多国的非遗技艺,在当代传承创新中持续焕发光彩。

图为 缠花与彩陶相结合而成的胸针

在侯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彩陶制作全流程:揉泥时感受长江黏土的细腻温润,拉坯时体会手与泥的默契对话,塑形时领悟“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真谛。因工艺特性,队员们需等待两日再返回彩陶坊为作品上色,这份等待让初次尝试的年轻人对彩陶制作有了更深切的认知,也多了几分对成品的期待。

两日后,队员们回到彩陶坊为作品上色。过程中,少数作品出现细微裂痕,侯老师耐心进行修补;令人遗憾的是,团队队长的作品因严重开裂无法修复,需重新制作。这让成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件彩陶从泥料到成品,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疏忽,那些看似温润的釉色之下,藏着无数次与意外博弈的坚持。待所有作品修补完整后,侯老师为每位队员调配好所需釉色,大家专注投入到创作中。

图为 实践团队成员为彩陶上色

趁着队员们上色的间隙,队长李沅芮对侯美玲老师进行了专访。谈及宜昌彩陶的独特魅力,侯老师感慨:“长江宜昌段的泥土是天然馈赠,而我们调配的釉料,那抹厚重的彩,一眼就能认出是宜昌的印记。”回忆传承路上的困难,她坦言曾因制作圆明园十二兽首时“九十九步都对,最后一步失败”而一夜无眠、几近崩溃,但凭借不服输的韧劲与对非遗传承的决心,最终将成功率从5%提升至95%。在她看来,困难更像台阶,每迈一步都是突破。

谈及妈妈群体参与彩陶创作的缘起,侯老师分享了一段温暖故事:最初是孩子们上完她的校园陶艺课后,执意央求妈妈寻找自己学习;与妈妈们熟悉后,她发现她们对传统工艺有着独特理解,便邀请大家尝试陶艺,建议通过捏制泥巴释放生活压力、表达自我。如今,许多妈妈在创作中找到了自身价值,走出家庭局限,更形成每周固定参与课程的“忠实粉丝团”,有的甚至站上舞台分享心得,在泥土与釉色的滋养中绽放光彩。

图为 团队队长李沅芮采访侯美玲老师

对于青年传承者,侯老师给出“修心为先”的建议:“学手艺前先学静心,节奏慢下来,手才能稳。”她认为非遗传承需要先锋“蹚路”:“得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他们才会跟进。”而她自己,正是这样一位先锋。

此次活动让西陵青衿・荆楚传艺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匠心的传递,更需要青年一代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宣传与传播的责任。这正是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以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活力,用多元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宜昌彩陶的魅力,让这份承载着荆楚文脉的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

图为 实践团队与侯美玲老师的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