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薛淑怡)烽火岁月忆峥嵘,沂蒙精神映初心。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引领青年群体传承革命精神,近日,烟台大学“文意承新”实践队奔赴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在历史回溯中感悟沂蒙精神的厚重底蕴,汲取奋进力量。
追溯历史,沉浸式感悟沂蒙精神起源
沂蒙革命纪念馆以丰富史料与场景还原,构建起一部立体的沂蒙革命史。实践队成员踏入序厅,“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雕塑群瞬间将时空拉回烽火岁月。这些庄严肃穆的雕塑,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具象化呈现。
在展厅参观环节,泛黄的文献、斑驳的文物成为历史的 “讲述者”。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的史料,展现出普通百姓为革命事业倾尽全力的无私;百万民工支前的实物与场景复原,生动诠释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的奉献精神。队员们在一个个展区驻足,从史料中梳理革命脉络,在文物前触摸历史温度,深刻理解沂蒙精神诞生的土壤与时代意义。
图为队员们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王心雨 摄
图为队员们参观场景复原展示。于浩然 摄
对话先辈,从将帅故事中解码革命担当
“在沂蒙战斗过的将帅”墙前,实践队队员们驻足良久。墙上一行行黑白影像,是烽火岁月的生动记录。队员们凝视将帅坚毅面容,探寻沂蒙大地军民并肩作战过往。这些将帅,曾在沂蒙战斗,是历史灯塔,照亮先辈舍生忘死、守护山河征程。
图为队员们参观“在沂蒙战斗过的将帅”展示墙。张芮菡 摄
通过参观,队员们了解到将帅们在沂蒙指挥作战、与百姓携手抗敌的故事。他们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带领军民筑牢战斗防线,为革命胜利拼搏。这让实践队成员深刻领悟沂蒙精神厚重,明白沂蒙精神是党群军民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激励着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续写使命担当。
凝视今朝,支前浮雕映照精神传承密码
参观尾声,气势恢宏的支前浮雕震撼队员们的视野。连绵山路上,85个小推车轮旋而上的场景,生动再现沂蒙百姓支前画面。沂蒙百姓推独轮车、担物资,组成浩荡支前行军。粗糙手掌、坚毅面庞,诠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无私。
图为展现沂蒙百姓支前场景的大型浮雕。卢禹睿 摄
队员们结合当代社会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等案例,探讨沂蒙精神的转化路径。有人提出,支前行动体现的“全民动员、共克时艰”理念,与当代应急救灾、乡村振兴中的群众参与逻辑高度契合;也有人认为,沂蒙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的无私,为当代青年践行奉献精神提供了生动范本。通过交流,实践队明确:传承沂蒙精神,需将历史经验与时代需求结合,让红色基因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焕发活力。
赋能未来,青年实践队的使命与行动
此次沂蒙革命纪念馆实践学习,让文意承新实践队收获颇丰。队员们在参观后表示,通过与历史史料、文物、场景对话,深入理解沂蒙精神内涵。沂蒙精神是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是党群军民齐心协力、共赴使命的生动体现。
图为队员们合影。刘颜萍 摄
实践队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把沂蒙精神转化为学习与服务的动力。未来,文意承新实践队将持续深耕红色文化传播,助力革命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奋斗的精神引擎,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闪光,让沂蒙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志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