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蒋友铅)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号召,推动夏茂镇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7月3日至5日,福建商学院“夏茂拾遗·青春赋能”实践队前往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开展了以“夏茂非遗寻根,青春赋能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抵达夏茂镇
探访红边茶工坊 触摸百年匠心
实践首站聚焦福建省级非遗——红边茶制作技艺。队员们走进宏苑红边茶茶园,近距离观察茶青生长状态,用镜头记录茶田生态与传统制茶场景的交融。
▲图为实践队在红边茶茶园采青
在沙县红边茶文化馆,非遗传承人林忠平师傅详细演示并讲解了红边茶“摇青杀青”、“炭火烘焙”等核心工序,揭秘其“三分红七分绿”的独特工艺。馆内泛黄的传统制茶工具与现代光影展陈相映成趣,生动展现了这一技艺跨越百年的传承脉络。红边茶的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承载着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为实践队了解红边茶文化发展历史
解码冬酒古法 探寻“冬藏“里的时光味道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茂溪酒业,探访福建省级非遗夏茂冬酒的酿制技艺。企业负责人罗奋松、罗奋忠向队员们揭开了冬酒 “冬藏” 古法的奥秘:从冬至时节的糯米浸泡,到百草曲与冷山泉水的配比发酵,每一步都遵循天时规律。在酿酒作坊内,陶缸酒坛整齐排列,沉淀着时间酝酿的醇香。据介绍,夏茂镇独特的气候与微生物环境,为冬酒发酵提供了优质条件,使其形成了富含醇、醛、酯等物质的独特风味,而冬酒经再发酵制成的冬醋,贮存一年后风味最佳。
▲图为实践队了解夏茂冬酒制作过程
谈及非遗传承与创新,罗奋松与队员们深入探讨了“传统工艺+电商品牌宣传”的融合路径,期待通过年轻化传播让这坛千年佳酿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共同宣传夏茂冬酒
体验小吃技艺 感悟“舌尖非遗”的民生智慧
作为国家级非遗,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是夏茂非遗文化的重要名片。实践队走进当地李记沙县小吃工坊,近距离观摩学习非遗技艺。李记锅贴传承人李贤锦师傅现场演示“面皮包馅、油烙金黄”的制作绝技,李记金包银传承人李贤椿师傅则揭秘了“千锤百炼、外金内银”的独特工艺,展现了小吃制作中“精”与“巧”的平衡。
▲图为实践队与传承人探讨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队员们还沉浸式体验了锅贴、扁肉等沙县小吃的制作过程,在指尖与面皮的互动中,深刻体会到“一元进店,两元吃饱”背后蕴含的民生关怀与经营智慧。李记师傅分享了沙县小吃从街头小摊到连锁品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非遗技艺如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舌尖经济”。实践队与传承人就小吃技艺保护、品牌推广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体验沙县小吃制作技艺
青春赋能非遗 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此次三下乡实践,既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三天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更是创新的参与者。通过短视频创作、文创设计等形式,将红边茶的“茶香”、冬酒的“酒韵”、小吃的“烟火”转化为年轻化表达。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活态文化”时,非遗即被赋能予以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展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体验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友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