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深入学习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思想,7月5日,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绿动‘信’程,‘工’赴前路”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吴兴区潞村,围绕“湖州生态明珠”主题开展专题调研,用青春脚步丈量绿色奇迹,用科技数据守护千年生态。
一、古韵悠扬:千年生态的传承发展
潞村,以水为骨、以绿为魂,自古与自然共生共荣,形成“以水为生、因水而治”的独特生产传统。实践团走进吴兴县农民协会纪念馆,聆听负责人汤斌昌老师讲述潞村生态发展的变迁与成效。著名的“桑基鱼塘”复合生态系统已连续三年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被誉为“活着的生态教科书”。
纪念馆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桑基鱼塘的旧影,展柜中锈迹斑斑的犁铧棱角已磨圆,这都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遗产。汤斌昌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成员们围绕展品不时提问。“靠山吃山亦护山,靠水吃水亦护水”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与生态平衡之道,在实物与讲解的交织中变得清晰可触,让人真切感受到潞村人与这片山水共处的古老智慧。
图为汤斌昌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潞村
二、绿意融心:日常涓流的绿色汇聚
“爷爷,您知道这片桑基鱼塘一年能‘锁’住多少碳吗?”当同学们将碳汇量换算成“四百辆小汽车停开一年”的形象比喻时,村中老人笑着说:“真没想到祖辈留下的鱼塘还能做这么大的贡献!”团队以“移动课堂”形式,将垃圾分类、河道养护、低碳生活等环保知识传递给村民和游客。
问卷调研中,蚕农写下对清水常流的期盼,民宿老板提出垃圾桶优化建议,游客寄语“愿白鹭常伴绿水稻浪”。一笔一画中,绿色理念已悄然融入潞村日常,也汇聚成潞村生态保护的群众共识与行动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焦梓洋向居民科普环保知识
三、科技赋能:数据织网的生态守护
在汤斌昌老师协助下,学院研发的水域机器人正式投入潞村桑基鱼塘监测实践。机器人缓缓行驶在水面上,宛如精准的“生态医生”,实时回传水温、pH值、溶解氧等关键指标,为水质“体检”提供准确数据。
“这个机器人很实用,让生态保护变得可量化、可持续。”汤斌昌感慨道。此次科技助力生态保护的尝试,为潞村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也为后续校地联合监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板,推动形成科技与生态融合、监测与保护同步的长效机制。
图为水域机器人在潞村水域采集样本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未来的希望。潞村先民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生产生活,而今日青年以科技手段守护生态家园,以系统科普引导全民参与,共同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相信未来,绿水青山必将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代代守护与接力中焕发勃勃生机,绘就更多“湖州故事”的绿色篇章。(通讯员:毛宇妃、叶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汤斌昌老师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宇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