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浪涌动。河南医药大学“残健共融·青春同行”基层服务实践团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7日,赴新乡市红旗区宝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新乡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聚焦残障需求、传递青春关爱、助力共融发展”为导向,通过无障碍环境优化、社区科普体验、特校精准帮扶三大行动,将专业服务与人文关怀融入实践,在基层一线书写青年担当。
畅通盲道“安全线”,守护出行无障碍
6月30日,实践活动从改善视障群体出行环境起步。实践团成员分组对校园周边新中大道、华兰大道、向阳路等主干道盲道进行全面排查,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摊贩占道经营、杂物堆积等问题开展集中清理。烈日下,队员们分工协作:或合力挪移压占盲道的车辆至规范区域,或耐心劝导商户退回经营界限,或细致清理路面碎石杂物,累计完成3公里盲道清障工作,有效打通视障人士出行“梗阻”。
清理期间,团队同步联动周边社区开展宣传,向商户和居民发放科普页,详解盲道作为视障群体“生活导航”的核心作用,呼吁大家“不占用、多守护”。这场“看得见的行动”不仅优化了无障碍设施功能,更让实践成员深刻体会到“城市温度藏于细节”的内涵,用弯腰俯身的姿态诠释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清理盲道
社区课堂“育共情”,互动体验播种子
7月1日至4日,宝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实践团传递关爱理念的主阵地。团队提前与社区对接场地与流程,通过海报张贴、入户宣讲、线上预告等方式扩大影响,打造“课业辅导+主题体验”的立体服务模式:每日上午为社区儿童提供作业答疑,午后则围绕健康、助残、语言等主题开展特色活动。
健康主题日上,护眼护耳讲座以“找不同”游戏开篇——对比正常与近视眼球图引发好奇,再通过动画演示、趣味问答拆解用眼误区,传授“20-20-20”护眼法与“60-60”用耳准则,孩子们上台示范正确姿势的环节让知识从“听过”变“会做”。
助残体验日设置单手系鞋带、蒙眼辨物等项目,结合残障类型科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日常小事”对残障群体的挑战。“原来系鞋带这么难”,一名参与儿童的真切感慨,让“理解不易”的种子悄然发芽。
普通话互动日通过色字挑战、拼音分类等游戏激发兴趣,孩子们在协作中巩固知识;综合分享会上,孩子们主动谈及“要给残障朋友让行”“保护无障碍设施”,关爱已从体验转化为行动自觉。
图为成员与儿童合照
特校帮扶“献专业”,精准关爱暖童心
7月4日至7日,实践团将温暖延伸至新乡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医药专业优势,团队联合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康医生,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3套康复训练方案,录制5段易懂易学的教学视频,方便家校随时参考;自费购置平衡木、触觉球等专业教具,并通过“童趣到家”公益项目募集益智玩具,从专业指导与物资保障两方面助力成长。
“这些视频和教具太及时了,能帮孩子们更好地康复”,特校老师的肯定道出帮扶实效。实践成员还与孩子们一同做游戏、读绘本,用耐心陪伴化解距离感,让特殊儿童在互动中感受社会关爱,让“专业+爱心”的帮扶更有温度。
图为成员录制康复教学视频
青春实践不止步,共融微光聚星河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三大板块行动,实现了“环境改善、认知提升、需求响应”的多重价值:盲道清障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可用”,社区体验让共融理念“深入人心”,特校帮扶让专业资源“精准落地”。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需求,用行动传递温暖,让“残健共融”从理念变为生动实践。
未来,团队将持续总结经验,探索长效帮扶机制,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助残行动,让青春力量汇入残障事业发展洪流,共同绘制包容友善的社会图景。
图为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