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农学子解码安溪新茶饮产业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08 17: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炜婷   阅读 34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29日至8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寻味安溪,茶饮焕新”新茶饮产业发展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西坪镇、祥华乡,开展为期6天的实践调研。实践队走访10余家茶叶合作社,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金登,面向茶农发放250份问卷,系统调研新茶饮供应链的生产经营与协作情况,旨在探索新茶饮产业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虎邱镇:合作社多元破局新茶饮

虎邱镇的茶合作社正从不同维度探索与新茶饮的融合。泉家茶叶合作社负责人林亚明通过收购农户毛茶、规划直供渠道,2024年带动周边6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近万元。同时,他创新性地将茶叶加工与新茶饮市场需求相结合,拓展消费群体,供给新茶饮品牌的净茶产品占比已超65%,远超传统渠道销量。金格农业专业合作社则聚焦工艺适配,负责人针对新茶饮对香气、口感的特定要求调整种植和初加工方式,但“老茶人对新口味、新工艺了解不多,年轻人又留不住”的困境,让融合之路稍显滞涩。

高建发茶庄园与高福茶叶有限公司虎邱镇“现代化探索”的代表:高建发2500亩庄园引进法国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以“生态+科技+文化”体系成为“小罐茶”核心代工基地,年供高端原料超千吨;高福茶叶作为“三茶”统筹先进单位,非遗传承人高福建首创“看茶园下订单”模式,让消费者直连生态茶园,还以“茶叶联合社+众茶众筹”串联数百户茶农,让传统铁观音通过新渠道走进更多家庭。

图为实践队参观高建发茶庄。尤心宜 供图

西坪镇:合作社以科技与创新激活传统茶产业

崇德茶厂的车间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捕捉着茶叶发酵的温湿度变化,将传统“看天做青”的经验转化为精准数据,既保铁观音“兰花香、观音韵”,又提生产效率,其开发的小包装铁观音在电商平台受年轻人青睐。

同在镇区的凤岩鸿茶初制厂则展开风味革命。铁观音茶粉与咖啡液在生产线交融,研发出“观音拿铁”系列产品。负责人在展示茶咖融合产品时透露茶厂正在申请‘非遗+新茶饮’专利。”。而在文香苑茶业的冷链仓库,贴着“生态茶园”标识的茶青即将发往喜茶等品牌。文香苑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茶农实现统一标准种植,随机抽检茶样农残量全部符合欧盟标准。

图为实践队参观文香苑茶叶仓库。陈颖 供图

祥华乡:茶脉传承中的新生力量

祥华乡的茶园里,茶农们正修枝追肥,为“高香低涩”的鲜叶积蓄力量。这里年产 6000 吨铁观音,“祥华观音・茶中极品”的美誉背后,是合作社与茶农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尝试。老师傅凭经验把控摇青的时长与力度,95后茶农则用测温仪精准监控炒茶锅温度,传统制茶手法与现代数据监测的结合成为常态,让每批茶叶的品质更趋稳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接新茶饮品牌,今年鲜叶收购价同比上涨12%,“年轻人爱喝的果味茶、冷萃茶,其实用的就是我们这里的好原料,不用刻意改变,品质过硬自然能融入新市场”。这种传统与新潮的自然相拥,让老茶乡在新茶饮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非遗传承人李金登:匠心赋能安溪茶产业革新

在虎邱镇推广的“合作社集中培训+师徒制延伸”双轨体系中,李金登成为关键枢纽。面对年轻劳动力断层与技艺传承危机,他将五十年制茶经验拆解为量化标准:通过合作社培训数百茶农统一摇青力度、烘焙火候等关键技术,使茶农制茶合格率提升至98%。同时,他主动拥抱新茶饮浪潮,参与新茶饮行业峰会,研究新式茶饮调制技术,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的融合点,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制茶工艺成为茶产业对接新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传统茶产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也向年轻一代传递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殷切期望。

图为实践队与安溪铁观音大师李金登访谈。尤心宜 供图

农户心声:坚守中的技术困惑与市场期盼

实践队的调研足迹不仅停留在合作社,更深入农户家中。250 份问卷与数十场访谈中,茶农们的故事里既有坚守也有困惑。“去年市场价跌了三成,我还是按老规矩把茶做好,就怕砸了招牌。”一位种茶30年的农户说。调研中有对技术的渴望:“想知道怎么种出更适合新茶饮的茶青,可没人教我们看那些检测数据。”也有朴素的期盼:“希望合作社能多找些大订单,我们跟着干,能多赚点就行。”这些心声,既是个体经验的袒露,也反映出传统茶产业在拥抱新茶饮浪潮中,茶农面临的传承坚守与创新转型的双重压力。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调研。尤心宜 供图

6天的调研里,虎邱的多元探索、西坪的创新突破、祥华的传统新生,铁观音大师李金登“守正创新”的传承理念与实践,以及农户们的困惑与期盼,共同勾勒出安溪茶产业的转型图景。实践队员表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赋能,而新茶饮正是安溪县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新纽带。”未来,他们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方案,让农林学子的智慧真正融入茶乡土壤,助力安溪茶产业在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中,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富的共富之路。(通讯员 吕炜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洋烁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