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后,作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有幸亲身感受学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的用心与创新,那些生动而深刻的课堂,那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如同点点繁星,镶嵌在我的求学历程中。
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我对思政课的印象还停留在“严肃理论”的刻板印象里。然而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起,用我们熟悉的场景阐释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理论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此外,我们还在“原理”课品读经典,与先哲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纲要”课踏上信仰之旅,沿着历史的轨迹坚定理想信念……这些特色的教学活动让思政课变得妙趣横生。
如果说课堂上的思政课是“输入”,那么社会实践就是“输出”。去年夏季,我参与了河南大学“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活动。在筹备过程中,我主动去理解道德与法治观念,将书本中抽象的理论加入符合时代的、全新的理解,再化为生动的表演。当视频剪辑完成的那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有效得多。除此之外,河南大学“行走的思政课”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焦裕禄纪念馆,当大家站在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树下,听老师讲述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辛勤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年来,河南大学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特色课程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也被多家中央媒体报道。置身于这样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中,我深受熏陶。思政课不仅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又是一年开学季,看着新生们好奇地翻阅新版思政课教材,我不禁想起这三年的思想成长历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机械记忆到活学活用,思政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相信在学校的持续重视和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河南大学的思政课建设必将不断攀登新高峰,为培育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磅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蕊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