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王新怡,陈香汝)当千年的鲁绣针尖遇上青春的脉搏,这门传统技艺如何能为乡村注入活力?今年暑假,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绣鼎山河实践队的同学,在齐鲁大地上开启了一场寻“绣”之旅。从济南泉城深处到青岛碧海之滨,队员们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工坊,带着思考去敲开政策的大门。短短5天,“溯源—解码—共创—发声”的深度实践,只为解答一个核心问题:鲁绣如何在市场浪潮中找到新生命,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丝银线”?
一、溯源:寻找乡土记忆
6月29日清晨,城阳博物馆的青灰砖墙映着阳光。队员们化身“文化探访者”,在历史文物和老照片里穿梭。一件民国时期的鲁绣领饰让大家屏住了呼吸:整体造型独特,像错落的花瓣,充满艺术感,可能是旧时孩童或成人的衣物装饰。细看局部,色彩绚丽,黄、蓝、绿、红交织,视觉冲击强;绣工更是精细,领部和主体装饰布满复杂花纹,针法精湛,尽显鲁绣之美。大家拍下细节,心中问题渐渐清晰:鲁绣为何能深深扎根齐鲁大地,千百年来与乡村生活密不可分?
图为团队在城阳博物馆进行参观
二、解码:老手艺的新可能
7月1日,团队分头行动,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在传统鲁绣作品前,同学们一边描摹古老纹样,一边讨论:“这些图案能变成现代几何符号吗?”在文创区,队员们反复比较28元的机绣手机壳和268元的手工绣片,思考文化价值的现实支撑。傍晚汇合时,大家初步梳理出“鲁绣元素—生活场景—目标人群”三个关键点,锁定了帆布包、桌旗、宠物配饰等6个有市场潜力的品类。成员们认为,鲁绣的相关文创产品可以帮助实现鲁绣在当代的创造性发展,激活大众消费市场并反哺乡村生产。除此之外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构建场景化体验,展现民俗生活场景,更好地助推鲁绣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在青岛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三、碰撞:工坊里的火花
7月2日,济南鲁绣工坊里,丝线穿梭伴着年轻的笑语。队员们先当“学徒”:穿针引线、体验“回针绕线绣”,半小时就体会到“一根丝线劈三十二份”的不易;再当“产品经理”:向传承人讲述设计想法,直面工艺成本和市场定价的矛盾。传承人一句“手工一天只能绣巴掌大”,让大家心头一震——慢工细作,这才是核心价值。交流中,大家还重点探讨了“非遗+研学体验”的新路,思考如何将研学、文创和乡村文旅结合,也看到了跨境电商带来的新机会。调研也揭示了问题:鲁绣传承模式比较单一,手工成本高但文化价值未被充分认可。离开时,同学们带走了未完成的绣片,更带走了对手工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助力产业升级的责任感。
图为团队在手作坊听传承师对鲁绣产品进行介绍
四、传递:青年声音
7月3日,团队来到最后一站——济南的山东省文化馆。这里收藏着国内最丰富的鲁绣珍品,从传统服饰绣片到民俗装饰,记录着深厚的工艺底蕴。
然而,仔细参观后,同学们发现展馆在鲁绣宣传上存在不足:一是深度不够,展示多是图片加基础文字,没能系统讲清针法、用料等工艺细节,也难让人感受背后的民俗文化;二是内容同质化,展品介绍模式相似,缺乏个性挖掘。
对此,团队提出建议:增加鲁绣制作流程的动态展示,比如用短视频或图解展示从选线到刺绣的全过程;加入传承人的故事,讲述他们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补充鲁绣与乡村生活的联系,体现其民间生命力。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突出情感共鸣,让观众不仅看到鲁绣的“形”,更能感受到它的“魂”,从而真正提升宣传效果。
图为团队成员在山东省文化馆进行参观学习
五、回响:针线连城乡
返程的列车上,车轮飞转,思考也在继续。深入的调研让同学们对鲁绣的认识从表面走向深入:不仅了解了选料、针法、配色等工艺细节,更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齐鲁文化、匠人精神和民间智慧,对这门技艺的发展脉络和当下传承状况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同时,调研也清晰揭示了鲁绣面临的多重挑战:传承模式单一,主要靠师徒口传心授,年轻人兴趣不高,人才面临断层;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成熟,产品设计跟不上市场需求,难成规模;传播效果有限,方式传统、覆盖面窄,难以吸引年轻人关注;政策支持上,部门间资源整合不足,协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扶持效果。
面对这些问题,团队将基于调研成果,聚焦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从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产业路径、升级传播手段、优化政策协同等方面,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希望以鲁绣为起点,深挖传统工艺与乡村发展的结合点,探索让文化产业真正带动乡村发展的路,让非遗技艺在助力乡村经济、丰富乡村生活中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新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