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学子社会实践|凤凰银声:苗家锻造技艺里的千年匠心

发布时间:2025-08-10 00: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霄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骄阳似火的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带着滚烫的热忱,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跨越省界来到湖南湘西州凤凰古城,在青石板路与吊脚楼影的交织中,开启了一场银饰锻造技艺的深度探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麻利民以银带领青年学子在叮叮当当的锻打声里,聆听“苗族银饰与千年匠心”的对话。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成员正在与麻利民老师交流场景

图为麻利民老师展示苗族头饰

古城深处的银饰锻造非遗传习馆内,铜炉里的炭火正旺,映得麻利民老师手中的银饰愈发璀璨。他举起一顶雕花繁复的苗族头饰,镂空的蝴蝶纹在光线下流转着细碎的银光:“这顶头饰要经过熔银、锻打、錾刻、焊接等三十多道工序,单是蝴蝶翅膀上的卷草纹,就得用细錾子一点一点剔出来。”说着,他将头饰递到队员手中,冰凉的银面带着手工锻造的温润质感,纹样的凹凸处还留着錾刻时的细微凿痕,那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温度。

图为麻利民老师讲解示范银饰锻造中的“熔银”工艺

“银饰锻造,差一分火候,质地就软了;差一点力度,坚韧都便没了保障。”麻利民老师说着,从炉中取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粗银,铁砧上的锤声瞬间清脆起来。他手腕翻转间,锤子起落精准无误不过十几下,原本厚实的银块已薄如蝉翼,边缘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一般。

图为团队成员应邀体验银饰锻造的锤炼过程

“来试试?”麻利民老师笑着招手。队员们跃跃欲试,可当锤子握在手里,才发现看似简单的锻打藏着大学问。有的用力过猛,银片应声开裂;有的落点偏斜,银块被锤得歪歪扭扭,折腾半天也没能打出均匀的薄片。

图为麻利民老师帮助团队成员进行锻制

“手腕要稳,力道得透进银里去,就像咱们苗家人做事,得沉下心来。”麻利民老师在一旁指点,时不时接过锤子示范,掌心的老茧与银片相触,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世代的接力。

图为凤凰古城银饰锻造传习馆中银饰展品

休息时,麻利民老师带着大家参观陈列室,玻璃柜里的银饰让人目不暇接:孩童佩戴的银锁上,“长命百岁”四个字嵌在缠枝纹中,笔画细如发丝却刚劲有力;姑娘的银项圈缀着小铃铛,走动时发出的声响据说能“驱邪纳福”;还有祭祀用的银冠,上百片银花用细银丝串联,展开时像孔雀开屏般壮丽。更有一对银镯,出自麻老师父亲之手,图案中的云纹,每一笔都不一样,精妙绝伦。麻利民老师指着那对包浆温润的手镯,眼中满是敬意。

图为麻利民老师的银饰制品作品展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麻利民老师合影

离开传习馆时,队员们的手心还留着握锤的酸胀感,耳边仿佛仍回荡着此起彼伏的锤声。那些银饰上的纹样,不仅是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更是手艺人用岁月锤炼出的生命印记。这次凤凰之行,让团队触摸到的不仅是银饰的凉与温,更是手艺人将岁月锻造成传承的执着。“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更多人看见:那些在锤声中诞生的银饰,藏着对生活的热爱;那些沉淀的技艺,是正被续写的诗篇,是文化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