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秭归县城,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在峡江草编非遗工作室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峡江草编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以艾叶为媒介,带领青年学子从亲手体验的视角,探寻“编织技艺与草木灵性”的千年渊源。
图为罗光林老师正在编制作品场景
峡江草编工作室里,棕榈叶的清香漫过竹架,罗光林老师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指尖翻飞间,青绿色的叶条已在支撑架上盘出龙首的轮廓。团队到访时,他手中的龙凤呈祥草编已近完工,凤凰的尾羽正随着最后一道缠绕微微颤动。罗老师将作品递向队员,作品中龙鳞清晰可见,叶条交错形成的鳞片竟带着天然的弧度,凤凰翅纹里还藏着叶片自然的肌理,“草编的魂,就在这刚柔相济里——太用力会断,太松垮会散,得顺着叶筋的性子来。”
图为罗光林老师展示已编织完成的《龙凤呈祥》草编作品
图为罗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在展柜前对部分作品进行展示介绍
随后罗老师便带着团队成员来到展示柜前,只见十二生肖草编神态各异:蛇的灵动裹在蜿蜒的躯干,鳞片随叶条起伏似在吐信;马的矫健藏于扬起的鬃毛,四肢的舒展里透着腾跃的力道,每一片叶的转折都暗合动物的体态特征。
图为罗老师“十二生肖”系列草编作品部分展示
罗老师指出这些是基本功,真正要琢磨的是怎么让草编接上秭归——屈原故里这一文化底蕴深厚之处的地气。罗老师指着一组龙舟草编,船身的弧度如同长江波浪,船桨的纹路仿自屈原祠前的古柏,“你看这粽子造型,叶尖留三分青,就像刚从汨罗江里捞上来的。”他拿起一片棕榈叶,三折两绕便成了一个迷你粽子,“非遗不是供在玻璃柜里的标本,得让老百姓看着眼熟,摸着亲切,这才叫传承。”
图为罗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龙舟”草编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作经历
见队员们盯着棕榈叶跃跃欲试,罗老师便铺开材料教大家编粽子。他的手指格外灵活,叶条在掌心听话地绕出菱形格,转眼就立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身。可到了队员手里,叶条却像生了性子的泥鳅,不是绕错了方向,就是在打结时断了筋。“别急,”罗老师握着队员的手调整角度,“这片叶要压在下面,就像做人得懂得让三分。”有队员急得手心冒汗,他便笑着打趣:“当年屈原写《离骚》,也是一字一句磨出来的,草编这点功夫,算得了什么?”在他的指点下,一个个歪歪扭扭却充满心意的草编粽子渐渐成形,叶尖的青与掌心的汗混在一起,倒有了几分“手作”的温度。而在这般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大家对“术业有专攻”有了实感——这或许正是社会实践带给青年人的独特感悟与价值所在。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教学中慢慢摸索感受草编的技艺的场景
离开工作室时,队员们捧着自己编的草编粽子,看着墙上“编百草之魂,承楚韵之根”的字幅,忽然懂得罗老师说的“记住”二字——不是记住草编的技法,而是记住每片草叶里藏着的生活智慧,记住非遗传承人指尖那股“既要守得住本,又要接得上气”的韧劲。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带着自己编织的草编作品与传承人罗光林老师合影
此次沉浸式探索,团队成员不仅触摸到草编与峡江大地的血脉联系,更见证了非遗在创新中传承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将继续走访荆楚大地的非遗项目,用青年视角讲好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故事,让更多人看见非遗里的中国,感受文化根脉里的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