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入户察乡村痛点,数智赋能焕软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8-10 00: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柯妤 刘丹琴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8月3日,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以“用专业赋能乡村治理”为宗旨,深入村落,通过走访调研精准捕捉实际问题,并依托法学与环境治理专业知识,完成《曹家村卫生公约》与《防火灾公约》的软法更新,搭建起专业知识乡村实际需求之间的桥梁,为破解乡村治理中的难点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走访调研:直击乡村治理两大痛点

数智人居志愿服务队深入村落,走访村民院落、田间地头与公共区域。调研过程中,环境卫生与消防安全两大突出问题突出显现。

在卫生方面,团队发现村内公共区域杂物堆积现象普遍,部分村民房前屋后垃圾未及时清理,塑料袋、农药瓶等废弃物随意丢弃。本应是灌溉与排水重要通道的水渠,却漂浮着塑料泡沫、腐烂的菜叶与枯枝,影响了水体生态与农田灌溉安全。“习惯了这么扔,没关系的”,一位村民的坦言道出了卫生意识薄弱的现状。

消防安全隐患同样突出。曹家村保留着大量传统木质结构民居,房屋密集且防火间距不足。走访中发现,部分村民在屋内私拉乱接电线,老化电线裸露在外;功率电器超负荷使用;大部分家庭未配备基础灭火工具。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团队意识到推动村落软法的更新完善的重要性。这不仅能让村民在日常行为中有更明确的遵循,更能助力解决卫生和防火难题,为乡村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专业赋能:软法更新筑牢治理根基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发挥法学专业优势,结合环境治理知识,进行曹家村软法更新工作。在《卫生公约》制定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乡村实际,将环境治理细化为投放、处理、维护三个环节,明确“家禽粪便不入渠”“农药包装集中收”等接地气的条款。为提高村民执行力,团队还设计了监督制度,通过村民互评与村委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激发自觉意识。

《防火灾公约》则聚焦木质房屋防火特性,从源头管控、日常防范、应急处置三个维度构建防护体系。对柴火灶使用、秸秆堆放、电线维护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人离火灭”“秸秆堆村外”“禁私拉乱接”等要求,同时纳入火灾应急处置与奖惩机制,搭配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防火无小事”的理念深入人心。

此次走访调研,将大学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填补了该村的制度空白,也通过通俗易懂的条款设计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与执行力。后续,团队将对村民进行软法宣讲,推动“软法”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不仅为曹家村打造整洁、安全、宜居的乡村环境贡献青春力量,更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服务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让专业智慧扎根乡土、惠及民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青年动能。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段柯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