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实践团前往万花村开展采访普法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9 23: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雅欣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盛兰庭、刘雅欣、杨巧丽)2025年7月10日,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省武陟县万花村,开启了一场聚焦乡村法治盲区、精准对接留守群体法律需求的采访普法活动。他们凭借专业优势赋能基层治理,以法治温情筑牢民生保障,尽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普法宣传:全方位守护,筑牢乡村法治基石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青龙宫实地考察。这座建筑风格古朴大气的宫殿,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与万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小晶交流时,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在法治宣传方面的创新举措。

杜小晶自豪地介绍:“村里的法律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村委会始终将法治宣传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努力实现法律知识在全村的深度覆盖。除了传统的宣传栏、横幅标语外,还充分利用微信群、乡村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确保普法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每家每户。

特别是在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背景下,万花村坚持“一日一提醒”制度,每天通过不同形式向村民推送防诈骗知识。村干部入户讲解,派出所民警现场说法,目的就是让村民时刻绷紧“谨防诈骗”这根弦。

这种高频次、多形式的宣传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据村委会统计,自实施“一日一提醒”制度以来,万花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2024年全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仅发生2起,较2023年的6起下降了66.7%。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认为万花村的法律宣传工作扎实细致、贴近民生,既注重覆盖面又强化精准性,切实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这种“常态化普法 + 精准化警示”的模式极具推广价值,可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产业振兴:多元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万花村的变革始于八九十年代,那时便逐步改善庙会活动,并制定多项规划保护文物和发展文化经济。2021年,村里制定了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杜小晶回忆道,从那时起,万花村便着手整修现今被誉为青龙大道的道路,为庙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万花村合照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风貌,万花村着重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武陟黄河畔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通过举办文化旅游活动和开发文旅项目,万花村将传统庙会与黄河文化、传统民俗与现代潮流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亮点。据统计,近年来文旅活动的参与人数逐年递增,2024年文旅活动吸引游客数量较2023年增长了35%,村集体收入也持续攀升,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0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8%。这一举措不仅为武陟文旅的复苏注入新活力,推动了消费新场景的发展,更加速了文旅经济的繁荣。

▲图为实践团采访村书记

除了文旅产业,万花村还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当地的宏业车辆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走进生产车间,一幅男女协作、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景映入眼帘。男性工人专注地进行机械操作与技术维护,女性员工则娴熟地进行装配、质检等工作,双方配合默契,展现出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了几位女性劳动者,她们纷纷表达了在车厂工作带来的改变。一位女性员工激动地说:“以前只能自己在家做做家务,没有经济来源。现在在车厂工作,每月能赚4000多元,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为实践团前往工厂进行实地调研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宏业车辆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180人,其中女性员工占比达到65%。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缓解了乡村空心化问题,又促进了性别平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成员们认为,这种“产业赋能 + 人文关怀”的发展路径值得在全国同类乡村推广,让更多农村女性摆脱“家庭牢笼”,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回乡就业创业:经济赋能,破解“三留守”难题

当实践团成员将目光转向该村的“三留守”情况时,杜小晶语气坚定而自信地说:“村里的‘三留守’人员情况很少,这得益于万花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万花村产业的不断升级,许多年轻父母毅然决定回归家乡,投身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工厂女性劳动者

万花村大力发展服装加工、养殖业等特色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目前万花村服装加工企业有12家,养殖场有10家,共吸纳就业人员350余人。这不仅留住了本地劳动力,还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形成了“返乡就业热”。

如今,大多数父母都能陪伴在孩子和长辈身边,孩子们不再孤独,老人们也不再独居。杜小晶介绍,目前村里独居老人数量仅占老人总数的4%,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现代社会,许多地方的“三留守”问题依然严峻,而万花村却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让家庭不再分离,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成就。成员们看到万花村的种种变化,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经济的发展与家庭的幸福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万花村的实践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吾辈必将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投身基层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助力更多乡村实现产业兴旺、民生改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在万花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法治、文化与产业的交融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引领着更多乡村走向美好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雅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