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寻根润童心 环保实践护青山: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朝夕力行·青银同辉实践队夏令营融合文化传承与绿色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10 00: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莉英   阅读 54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钟莉英)7月22日,广州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朝夕逐艺·留夏美好”暑期社会实践夏令营活动精彩继续。当日活动带领营员们走进程氏宗祠探寻姓氏根源,并融合绿色环保实践与非遗漆扇制作,在文化传承与动手实践中收获成长。

宗祠课堂:探寻根脉,认识“我从哪里来”

下午活动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程氏宗祠内正式开启。实践队特邀霞迳村当地干部,为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寻根”文化课。

认识祠堂: 村干部以营员们每日学习的场所——程氏宗祠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这座祠堂的悠久历史及其作为乡村重要文化空间和精神纽带的意义。引导孩子们观察祠堂建筑,感受其承载的家族记忆与社区凝聚力。

姓氏溯源:课程核心聚焦于“程”姓的由来与传承。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营员们(特别是程姓孩子)讲述了程姓的渊源、迁徙故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解答了“根在何处”的疑问。孩子们通过这堂课,首次系统了解了自己姓氏背后的故事,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为老幼共学习历史与根脉

寄语未来:在讲述历史传承的同时,村干部结合当下时代发展,引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国家发展成就,寄语孩子们珍惜在祠堂学习的机会,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未来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赋予了古老的祠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知行合一:环保实践守护绿水青山

当日上午,夏令营聚焦环境保护主题,开展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环保小卫士:垃圾变宝藏大作战”活动。

环境意识启蒙:活动以强烈的视觉对比开场,通过播放绿意盎然与垃圾遍地的环境视频,引发营员们对环境污染成因的思考。孩子们踊跃发言,指出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主讲老师以幽默比喻引导大家思考解决方案,强调帮助垃圾“回家”(正确分类投放)的重要性。

祠堂清洁实践:营员们随即化身“环保小卫士”,分组投入祠堂清洁劳动。他们认真擦拭桌椅门窗,清理角落积尘,细心扫除散落垃圾(如被风吹跑的糖纸)。主讲老师形象地将清理祠堂周边垃圾喻为“帮祠堂爷爷摘掉‘垃圾项链’”,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维护公共环境整洁的责任与成就感。

▲图为营员正在认真擦拭祠堂雕画

▲图为营员正在为祠堂桌子擦拭灰尘

知识深化延伸:活动尾声,通过播放展示不同垃圾自然分解时间的动画短片(如香蕉皮与塑料瓶的对比),孩子们直观了解到塑料污染的长期危害,发出惊叹,深化了减少使用、妥善处理垃圾的环保意识。

▲图为营员们正在认真观看垃圾分类动画短片

非遗体验:巧手制扇,绘写文化印记

下午的文化实践环节,“非遗漆扇工坊”在宗祠的文化氛围中进行。

文化溯源与工艺讲解: 主讲老师首先引导营员们认识“漆”的起源,从天然漆树的割胶讲到非遗大漆工艺的环保特性与文化价值。

技法示范: 老师们现场演示了漆扇的浸染(均匀着色)与点染(局部渐变)技法。

▲图为老师们正在现场示范漆扇染漆技法

分组实践与观察体悟: 营员们五人一组进行漆扇漂染实践。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大家亲身体验染色过程,并 仔细观察扇面在空气中氧化变色的自然现象。自然香气萦绕间,一把把青绿撞色漆扇在营员们手中诞生,成为一堂生动有趣、可触可感的传统文化实践课。

▲图为孩子们亲身体验漆扇制作中

▲图为孩子们正在展示漆扇成果

翰墨修身:生态书法书写“敬”意

握笔解构与书写实践:在队员指导下,孩子们学习握笔、蘸墨。

▲图为主讲老师正在为孩子们纠正握笔姿势

在书法纸、书签上专注书写自己的姓氏或名字末字。活动现场温情洋溢,一位参与的长者提笔写下“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的真挚话语。

▲图为孩子正在为书法书签增添图案

▲图为爷爷正在提笔写“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的关心”

结语:7月22日的夏令营活动,通过程氏宗祠内的“寻根”课堂深化了营员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识;环保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了生态保护意识;非遗漆扇与生态书法体验则让传统文化在亲自动手中焕发新魅力。活动有效促进了代际交流,为乡村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成长注入了新活力。

撰文 | 钟莉英

图片 | 许乐谊 林泽 李晓彤 刘扬

审核 | 刘静 李晓彤 易茵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茵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