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带着似火的热情,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走进湖北宜昌“掬水在”工作室,开启了一场手鞠文化的探索之旅。非遗讲师屈敏以丝线为媒介,带领青年学子以亲手体验的方式,探寻“手工技艺与传统手鞠”的千年对话。
图为屈敏老师正在制作手鞠场景
掬水在工作室里,光影流转间,屈敏老师正专注于指尖的丝线,几番缠绕,一个标准的圆球便初具雏形。随后,她向团队展示了手鞠制作的关键步骤——绣纹样,“曲面绣花,既要精准拿捏图案的对称性,更得在脑中对球面进行巧妙的意识分割,这样才能绣出比例协调、赏心悦目的作品。”话语间,工作台上的手鞠在灯影下更显精致典雅。
图为屈敏老师展示并为团队讲解手鞠作品
见队员们眼中满是向往,屈老师笑着邀请大家尝试:“实践出真知嘛。”她从制作手鞠最重要的步骤——制作内芯开始教起,指尖翻飞间便将丝线缠成圆润的球体。可到了队员手里,丝线却总不听使唤,想要缠出标准球体实属不易。“别急,慢慢找手感。”屈老师耐心指导,手把手帮大家调整力度与角度。在她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们终于完成了自己初具雏形的手鞠,虽略显生涩,却满是心意。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手鞠制作
采访中,屈敏老师带着团队成员来到展柜前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每一件都纹样精美、巧夺天工,让队员们深深折服。
图为屈敏老师的手鞠部分展示图
展柜里的手鞠作品静静陈列,却似藏着流动的光影。丝线在球面交织出细密的几何纹路,对称中藏着微妙的韵律变化。每一道针脚隐匿地天衣无缝,转折处不见丝毫毛刺;走进观赏,更是发现藏在缝隙里的巧思——一片极小的菊纹竟用了三色渐变,针脚细如蚊足,却将花瓣的蜷曲感绣得栩栩如生。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屈敏老师合影
离开工作室时,队员们摩挲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手鞠,指尖仿佛还留着丝线缠绕的温度。这次探访不仅让大家近距离触摸到千年手鞠的雅致肌理,更真切体会到传统技艺在当代手工艺人手中的传承与焕新。接下来,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行走荆楚,用青年的观察与表达,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与生活交织的鲜活模样,感受文化传承中那份跨越时光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