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大学生的镜头对准古船模匠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当香樟木的刨花在非遗工坊里簌簌落下——这个夏天,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深入福建沿海20余座匠人村落,用青春脚步丈量海丝文化根脉,在三下乡实践中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对话。
(实践队员与黄振煌合影)
15岁握凿的十二代传人:造船如做人,榫卯要实心
15岁跟着父亲在厦门造船厂学画图纸,那时候一块樟木板要刨出七层薄如蝉翼的船壳板。在泉港峰尾镇的匠人工作室,十二代造船传人黄振煌指着案头的“峰尾商船”模型讲述家族故事。这位从郑和下西洋时代走来的造船世家后代,至今保留着“先画图(船型轮廓)、再取样板、后凿榫卯”的传统工序。工作室门楣上红黄相间的双鱼纹饰格外醒目。“老辈人说这不是八卦,是盼着渔网满仓的糟鱼纹。”黄振煌摩挲着模型上的水密隔舱结构解释,“就像人生病要分舱治疗,古船隔舱能防海水渗透,这是老祖宗的航海智慧。”当被问及现代造船技术冲击时,他拿起激光切割的船板对比:“机器快,但手工凿的榫卯能吃百年海风,就像做人要实心。”
当实践队问及桅杆角度时,他立刻起身演示:“早期三桅渔船中,主桅必须90度垂直,辅助桅可倾斜15度,这是为了让帆布多吃两成风力。” 匠人随手拿起激光切割的船板与手工榫卯对比:“机器 3 分钟切 10 个榫头,但手工凿的卯眼能经百年海风。”
(实践队员采访黄振煌)
家族传承现状:没人愿学观风测浪定桅杆的老手艺
黄振煌讲述自己的族谱有着“传男不传外”的祖训,“几个兄弟里只剩一个哥哥哥在修船厂,侄子们也只是偶尔来搭手。”他指向窗外远处的造船厂:“那边棚子里还放着父亲造的机帆船,现在年轻人嫌画图纸苦,体力活苦还没钱,没人愿学观风测浪定桅杆的老手艺了。”
谈及船模制作时长,匠人从展柜取下长 60 公分的福船:“这种尺寸的福船模型,得做 17 天,手工做就得从早蹲到晚,也没有个人来搭把手,偶尔放歌听来解闷。” 工作室墙上挂着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证书,而墙角堆放的香樟木料,正等待着下一位握凿的年轻人。
(黄振煌船模作品)
据悉,“海丝寻舟”实践队正在田间地头火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古船制造技艺的传承现状,并记录和保护古船技艺与工艺,结合校园船模大师工作室所学,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 魏新奇 刘鸿鑫 黄依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依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