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位于环东海域东北角,作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重点示范项目,亦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生态公园,在海岸带生态修复领域具有显著标杆意义。历经系统生态修复,昔日滩涂蜕变为繁茂的红树林湿地,通过科学选育种苗、优化潮间带种植技术,实现了红树林群落的规模化构建,为鱼虾洄游、候鸟停歇提供了优质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其创新的人工造林技术、科学的生态管护模式及显著的减灾效益,成功入选全球海岸带生态减灾典型案例,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修复实践样本。2025年8月4日,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鹭海青锋实践队踏访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及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聚焦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迭代与水质检测实效,深刻感悟生态保护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图为实践队伍于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合影
实践队成员们沿生态栈道深入湿地核心区,实地观察秋茄、拉关木、白骨壤等植物的生长态势,详细了解“筷子苗”精准扦插、微地形重塑、潮汐节律适配等关键修复技术的应用逻辑。作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其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和茂密高大的枝体能有效地放沙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通过优化种植工艺与生境改造,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红树幼苗成活率从初期的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鱼类、鸟类及底栖生物物种数较修复前实现翻倍增长,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林—滩—海”生命共同体和红树林生态屏障愈加稳固,海岸带生态活力与韧性持续增强。
▲图为红树植物生长状况
园区内设有“青鸾馆”、“凤凰馆”等多个科普展馆,系统介绍了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规划布局、项目亮点、建设历程等内容。依托已建成的引育种中心和海洋监测中心,园区不断完善现有监测体系,加强红树林生态监测评估,重点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修复,扩大种植面积;委托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红树林固碳能力,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园区内布设的水质监测浮标、鸟类观测站等设施,共同构建起常态化生态监测网络,实时守护生态系统健康,不仅筑牢了厦门海岸带的生态屏障,更为全球海岸带生态修复与减灾实践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
▲图为实践队伍于科普展馆参观学习
为分析人类活动强度、资源利用方式与生态保护认知水平的关联机制,构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模型,实践队伍同步开展社会生态调研,以问卷调查与访谈为主要手段,采集周边居民及游客的海岸带使用行为数据,为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提供量化参考,助力厦门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为实践队员与游客进行访谈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与公园科研人员就修复技术迭代、生态效益评估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到该公园在传递绿色低碳理念、推动生态科普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已成为集生态防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示范基地。
▲图为科普展馆项目亮点展板
久久为功,美丽蝶变。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从荒芜滩涂到繁茂湿地的蜕变,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与长期监测的保障。实践队员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为推动海岸带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撰稿:李丹 图片:李丹 郑梅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丹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