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史寻脉照乡途:红韵承脉实践队于潍县战役纪念馆探寻文化共鸣的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7 17: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梦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8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潍县战役纪念馆,以“双结合”为研究主线开展沉浸式田野调查,以关键词追踪法”梳理红色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轨迹。活动围绕解读文物中的文化符号、追溯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联结、探讨集体力量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传统基因共振的内在逻辑。

文物里的精神密码:追溯红与古的共鸣

作战日志上“天下兴亡”的朱批,与传统家国情怀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支前扁担上“守望相助”的刻痕,印刻着儒家“仁爱”思想与群众路线的历史交汇。实践队员们细致观察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将其作为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交融的鲜活见证。

聆听工作人员口述的“宁死不屈”事迹,队员们梳理出“忠义”文化在革命年代的具体呈现。在英雄墙展区,队员们围绕展品展开讨论,从农具等日常物件中,解码出集体主义精神在乡土社会的深厚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馆内工作人员。张梦 供图

红韵聚合力:文化共鸣赋能乡村振兴

调研发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基因,与乡村振兴所需的组织力形成呼应。红色精神谱系中的文化共鸣,是触动乡村情感、凝聚乡土共识的重要纽带。马克思主义被民众广泛认同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与乡土社会的价值追求形成呼应。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共振,为其在乡村扎根提供了文化土壤。这些发现揭示了文化共鸣在凝聚乡村共识、激活集体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标识。张奕欣 供图

从文献记载到实物见证,从历史叙事到精神传承,从文物细节中的文化印记,到精神层面的价值契合,这场调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如何浸润乡土、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持续的文化滋养,为实践队见证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在乡土语境中的共生共荣、理解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提供了生动注脚。(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