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迹馆藏记,晋鲁豫魂地脉承——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队员参观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8-06 2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婕瑜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了解 红色 时期边区的抗争精神,8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赤旗引航,青峦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晋鲁豫边区 革命 纪念馆开启以 红色 为主的分散实践,进行现场参观,并采访当地游客,解读藏于馆藏的 红色 故事,致敬长眠地下的 革命 英烈,传承 红色 精神。


图为革命纪念馆馆体外观。

入馆:静谧、肃穆与厚重

进入纪念馆一瞬间,肃穆的气息就漫了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馆大厅,暗红色的墙壁上铭写金色的连笔字,在灯光下渲染这庄重的氛围,连队员身上的热气也仿佛被压制了几分。纪念馆主体建筑由展厅和全景画馆组成。展厅分为序厅和星星之火、浴血 抗日 、逐鹿中原、 革命 儿女四个大厅,全面而又系统地反映了三、四十年代冀鲁豫边区各界群众,坚持正确领导,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 红色 精神。

图为纪念馆内记录百姓掩护八路军的泥塑作品

参馆:艺术、展品与名片

每个展厅都有封存完整的泥塑或剪纸作品,或讲述压抑的 日军 扫荡,或体现公平的农民选举,或展现动人的军民鱼水,原本毫无生气的泥土和纸张经艺术雕琢,跃然有了生气,成为 抗战 故事的载体,每一处细节都是千万个相似场景的微缩。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之一是一幅泥塑作品,它演绎了 八路军 和村民躲避日军搜查的场景:左侧身着蓝色军装的八路军战士,姿态挺拔站立,有的双手自然下垂,有的微微握拳,呈现出坚定、严整的状态;右侧日军,姿态嚣张,手持武器,一副侵略、威慑的架势;最有张力的是中间怀抱婴儿的妇女,右手紧紧捂住孩子的嘴,以免孩子的哭闹引起 日军 的注意。泥人的站位和动作共同营造出正邪对峙、战争背景下不同身份群体的氛围,体现出场景的危急和人民的坚韧。

图为馆内走廊部分橱窗展品。

纪念馆左右两区之间为一狭窄的走廊。走廊右侧巨大的橱窗里,呼吸过火药味空气的刀枪矛戈安静地坐在置物架上;走廊左侧墙壁上,资料卡随时间点流动而变化,游人仿佛漫步于历史时间轴上。沿着走廊,走到走廊尽头,光线渐亮,橱窗里的刀枪在自然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那些曾沾染硝烟的金属纹路,仿佛还在低声诉说着冲锋的号角与未凉的热血。左侧墙壁上的时间轴在此处拐向新的篇章,从战火纷飞的抗争年代延伸至曙光初现的胜利时刻。

队员放慢脚步,走廊里的肃穆与凝重未散,却已悄悄融进一丝对未来的期许 —— 这些沉默的文物与流动的时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指引着参观者走向下一个展区,去读懂胜利背后更鲜活的坚守与传承。

图为队员蹲下指阅革命年代重要领导人伟绩卡片。

有一面墙贴满了重要领导人的卡片,旁边还有详细生平的介绍触屏。名片墙前光线柔和,整面墙为庄重的 红色,每张卡片微微发黄,照片里的 革命 领导神态各异——有的穿着军装目光如炬,有的戴着眼镜神情沉静,有的西装笔挺眼神坚定。而下方是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们的生卒年月、红色 历程。队员们下意识放轻了脚步,连呼吸都慢了半拍,仿佛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名字。墙上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比任何雕塑都更有力量,那种肃穆感像潮水般漫过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挺直脊背,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敬畏。

感悟:怀念、反思与守望

从泥塑到刀枪再到名片墙,从历史的硝烟到眼前的红墙,实践的意义突然清晰 —— 青年人并不是旁观者,而是接过接力棒的传承人。红墙上的名字,是历史写给青年人的 “作业题”,而答案,就藏在青年人回去后,如何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如何把 “为人民奋斗” 的信念,真正种进生活里。(撰稿人:高文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婕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