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邮电大学“传邮达坂·语脉相承”推普实践队奔赴乌鲁木齐达坂城区洛宾社区,以“语连非遗,艺趣同行”为主题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实践队创新融合普通话训练与非遗活态传承,通过设计普通话教学、趣味互动、非遗实践等环节,让当地各族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与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亲身体验中达成语言学习与文化浸润的深度融合,为边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探索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与当地参与活动的学生的合影
推普教学: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实践团队立足当地特色和社区需求,精心设计“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双提升体系。在语言训练环节,实践队利用“是什么、如何做、特色之处”的“三步介绍法”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用标准化模板解析当地非遗美食,如:“这是新疆特色美食馕,它由面粉烤制而成,口感外酥内软,欢迎大家品尝”。通过一系列普通话教学和训练,前来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推介家乡美食。实践团还开展了《新疆是非遗的宝库》诵读课程,让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在诵读的韵律节奏中理解艾德莱斯绸纹样的深刻隐喻,将普通话训练巧妙转化为生动的文化解码实践,使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相互促进、同步深化。
图为实践团队员尹孟良向当地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
此外,实践团还设计“传话筒”游戏,通过转述含非遗技艺词汇的语句,强化非遗术语应用能力。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纷纷感悟,这场游戏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普通话的灵动魅力,更深刻体会到“说准普通话”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唯有语言精准,方能让家乡的非遗故事真正地走出去。他们主动表示,未来会更用心地学习普通话,立志成为非遗文化的精准传播者,让家乡的珍贵遗产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图为学生们在进行传话筒小游戏
工坊体验:非遗技艺里架起交流桥
“工坊体验” 环节特意设置了新疆当地的模戳印花和非新疆地区的漆扇两项非遗项目。活动中,来自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家庭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非遗传承人耐心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蘸取颜料,将传统纹样通过模戳印在棉布上,或是将素扇慢慢浸入漆扇桶中,仔细观察颜料在扇面晕染的过程。大家时而专注于手中的技艺,时而用普通话分享心得——“你看我这个印花的颜色搭配好看吗?”“漆扇需要晾多久呢?”欢声笑语中,不仅让青少年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更在动手实践与互动交流中,悄然搭建起各族青少年间交流的文化桥梁。
图为工坊体验活动照片
活动尾声,实践团队还通过发放问卷、开展一对一访谈等形式,细致了解当地各族青少年以及社区工作者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以及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收集到的反馈不仅让团队更精准地把握后续实践活动的设计方向,也为语言训练与非遗实践的深度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达坂城区洛宾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峰表示,此次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当地儿童在趣味互动与实践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定会为传承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向社区工作者发放宣传册邀请访谈
北邮青年学子在乌鲁木齐洛宾社区的推普实践,让当地各族青少年夯实了国家通用语言根基,也在非遗触摸中加深了文化自信。当普通话成为交流纽带,不同民族的心灵将贴得更近,播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发绚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艾比布拉·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