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科学 乐趣于暑假——武汉工程大学“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在通城县“暑假学堂”隽水小学开展科研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08-10 13: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澜馨   阅读 8.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刘邦雄 石崇涛 赵鑫瑞 赖闽韬)8月1日上午,武汉工程大学“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在隽水小学开展科研实践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含义。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注意事项

在本次趣味课堂中,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不但带来了有趣的“科学盒子”积木,也携带了详细的拼装教程,看着一份份别有洞天的科学器械,学生们喜笑颜开。在课堂上,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耐心地向学生们展示如何能够成功拼装出随风而动的自动风车,也用可乐当做电解质溶液“电桥”实现电子之间的转移。他们一步步指导学生们,从最基础的拼装,到安装螺丝螺母,最后到安装电池成功运转,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亲手完成自己的作品。

图为小朋友们在分组安装

实践团精心设计的“下雨报警器”项目成为另一处思维火花迸射的工坊。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专注地扭紧螺丝与螺母,注入清水,屏息观察。当水位满满升高,水流无声传递电力,报警灯缓缓亮起时,课桌台前亮起一双双惊奇的眼睛。“看!我的报警器可以亮了!”五年级学生刘云霄兴奋地喊道,反复体会着盐水导电的神奇。志愿者谢众鑫在一旁适时引导思考:“为什么慢慢地往这边倒水,那边灯就可以变亮?”孩子们在动手间触摸到电解质原理的生动具象,无形中感受到流体学传递电子的精妙逻辑。  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背后,是实践团成员们对科学启蒙的深刻理解与热忱付出。志愿者刘邦雄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我们并非灌输知识碎片,而是播下好奇的火种——让孩子们在亲身验证中体验发现的狂喜,让原理从指尖流淌进心田。”志愿者徐明辉在课后分享道,当孩子们因自己搭建的风车迎风转动而欢呼雀跃时,他深切体悟到“做中学”的澎湃力量。这份真诚的陪伴,如春雨无声,悄然浸润着孩子们对科学世界的亲近与向往。

图为志愿者在协助小朋友完成模型

科学实验的魅力在孩子们纯真的反馈中激起清亮回响。“原来可乐除了喝,还能当电池的‘路’呀!回家我要试试用柠檬!”课后,杨晶晶小朋友举着“可乐电池”作品,迫不及待地分享新发现。四年级的杨承睿则对滑轮组情有独钟:“原来用很小的力气也能让物体举起来,科学太酷了!”这些稚嫩话语背后,正是主动探究意识的悄然萌发。在这次科学小课堂上,志愿者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广阔世界的想象——这些互动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的好奇种子,未来必将在他们成长道路上开出创新之花。

图为小朋友们的成果展示

此次“暑假学堂”科研实践课,是武汉工程大学“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服务基层科学教育的一次扎实落脚。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将大学实验室资源转化为适配乡村小学的科学实践包,让前沿科技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而实践团队在通城的科普旅程并未止步,志愿者们将以持续行动履行青春诺言,让科学之光在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田长久闪耀,照亮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梦想。

实践团:“许愿计划”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刘邦雄 石崇涛 赵鑫瑞 赖闽韬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宋澜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