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专业赋能基层健康,用实践温度绘就公卫蓝图 ——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子“晋”康中国矿区行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0 15: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松阳、冀璇敬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盛夏的吕梁山脉,绿意漫过黄土坡的褶皱,工业蓝的厂房在山坳间铺展。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晋”康中国矿区行实践队的脚步,循着京晋冀蒙“233”公共卫生战略合作平台的纽带,深入晋西大地的铝厂、煤矿与乡村。四天时间里,实践队的队员们用专业仪器丈量职业健康的边界,用听诊器倾听乡野健康的脉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写下属于青春的公共卫生答卷。

职业健康守护:在机器轰鸣中播撒科学种子

中铝华兴铝厂的车间里,恒流采样机的嗡鸣与金属撞击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曲”。“吸收瓶里的试剂要刚好没过导管,流量必须稳稳卡在0.3L/min——差一丝,数据就可能偏离真实。”“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是给工人健康‘把关’,半点马虎不得。”

这句朴实的话,让队员们对“公共卫生”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当采样管避开通风口、对准工人操作的核心区域时,课本上“代表性采样原则”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机器轰鸣中对每一位劳动者的郑重承诺。永聚煤业的智能矿井屏幕前,虚拟场景里粉尘测定仪的每一次数据跳动,都牵动着队员们的目光。“你看这曲线,超过1.5mg/m³就得预警——这不是数字,是矿工师傅们肺里的‘安全线’。”队员指着屏幕的手,因专注而微微颤抖。厂区墙上“天天安全、天天学习”的标语旁,安全积分超市里兑换的劳保用品、洁净洗衣房里晾晒的工装,藏着最生动的公卫课:健康守护,从来都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

从铝厂的氮氧化物监测到晋能大土河热电的噪声测量,队员们的工具在变,初心却始终恒定。当噪声仪显示85分贝时,带队老师的话在耳边回响:“你们此刻记下的数字,将来会变成保护听力的‘防护盾’。”这句话,让机器的轰鸣里有了温度——那是专业知识化作守护力量的滚烫。

乡野健康接力:在黄土沟壑间传递关怀温度

离石区信义镇大东沟的宣讲场地,血压仪的“滴滴”声与队员们细致耐心的讲解声相映成趣。78岁的张奶奶攥着队员王同学的手,袖口磨出的毛边蹭过队员的手背:“娃,我这老胳膊老腿,这辈子没正经量过血压。”当听到“高压140,得少吃点盐”的叮嘱时,她颤巍巍地把印着高血压知识的手册塞进围裙口袋,像藏起一块珍贵的糖。

这场“健康送到家”的活动,让队员们读懂了乡村健康的“痛点”。有村民指着咳嗽的孩子问“是不是煤尘呛的”,有老人摸着耳朵说“机器声听不清说话”——这些疑问,与矿区的职业健康监测奇妙呼应。“无论是车间里的采样管,还是乡野间的血压仪,公卫人的使命都是让每个人远离可预防的伤害。”队员在实践日志里写下这句话时,远处的黄土坡正被夕阳染成暖金色。

给孩子们讲“粉尘防护”时,队员们学着参考文章里的巧思,用“灰尘小精灵会钻进肺里”的比喻代替术语;教老人用盐勺控制用量时,把“每日5克”说成“像一小捧瓜子那么多”。当孩子们举着画满“防护口罩”的图画跑来,当老人把煮好的玉米塞进队员手里,大家突然明白:公共卫生的温度,就藏在这些接地气的沟通里。

实践育人深耕:在祖国大地上扎根青春力量

实践队的最后一晚,队员们围坐在矿区宿舍的灯下,翻看四天来的笔记。从“恒流采样机操作规范”到“乡村高血压防治技巧”,从工人师傅的“安全经”到张奶奶的“健康盼”,字迹里藏着成长的轨迹。“课本教会我们‘怎么做’,实践教会我们‘为什么做’。”——是啊,那些在车间里反复校准的仪器、乡野间耐心解释的话语,本质上都是对“生命至上”的注解。

作为京晋冀蒙“233”公共卫生战略合作平台的生动实践,这场活动早已超越“完成任务”的意义。队员们带回的不仅是监测数据,更有对“公共卫生”的重新认知:它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走进人群的俯身倾听;不是冰冷的条文规范,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行动。就像吕梁山脉的植被,只有扎根土壤,才能抵挡风雨。

离别的清晨,一位矿区师傅来送别队员:“你们来这一趟,让我们知道有人惦记着咱的健康。”这句话,成了最好的实践证明。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渐渐远去,但队员们知道,这场实践播下的种子——对专业的敬畏、对生命的共情、对责任的担当——终将在时光里发芽,长成守护公共健康的繁茂森林。

正如吕梁山区的谚语所说:“路是走出来的,苗是栽出来的。”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服务基层,让青春在公共卫生的实践中绽放光芒。这光芒,照亮的不仅是当下的健康之路,更有未来公卫事业扎根中国大地的广阔前程。(通讯员:冀璇敬、李松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松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