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楚韵遗珍,悟移民初心

发布时间:2025-08-10 14: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秭归,江风裹挟着楚地的燥热与厚重。2025年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秭归三峡移民博物馆,在泛黄的老照片与斑驳的旧物件间,在移民代表兼原秭归移民局副局长王海群的深情讲述里,探寻移民先辈们舍家为国的赤诚初心,续写楚韵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新篇。

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放着一件锈迹斑驳的铁犁,犁尖的弧度是昔日农民们忙碌耕作的见证。“这是我家的物件,搬迁时别的都能扔,就它我非带走不可。”年逾80岁的王海群声音带着些许哽咽,向他们讲述了当时的移民情景。他指着展柜里一张泛黄的移民证,编号“0128”依稀可见,右上角的红色印章像是故土在离乡者行囊上盖下的最后一个印戳,带着郑重,也藏着不舍。“当时全县第一批移民登记,这张移民证是我亲手发出去的,拿到证的老乡抱着我哭,这可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

转过拐角,水下展厅浮雕上的老县城轮廓在光影里若隐若现。青石板路、吊脚楼、江边的石阶……王海群指着一处浮雕说:“这是老县城的‘九拐十八巷’,我小时候就在这儿追着卖糖葫芦的跑。”光影流转间,那些被江水淹没的家园仿佛在眼前重生。

博物馆里,一组场景雕塑重现了移民搬迁的画面。移民们背着、扛着、挑着行囊,脚步沉重却坚定。有人回望家园,有人默默赶路,布袋里装着家当,也装着对故土的眷恋。“作为移民,我懂那份‘一步三回头’的痛;作为干部,我更知肩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责任。”在王海群的讲述里,两个身份交织与共鸣。他记得1998年那个暴雨夜,为说服村民搬迁,他在泥泞的山路上摔断了腿,躺在病床上还在给村民打电话:“三峡工程是国家大局,咱秭归人不能拖后腿!”也记得搬迁车队出发时,一位老奶奶揣了一小袋土在怀中:“我要把这土带在身上,到了新地方,就把它撒在院子里,见了这土,就像还踩着咱秭归的地。”

最让他们红了眼眶的,是他讲述“最后的告别”时的场景:“全村人在老槐树下摆了百桌宴,喝的是自酿的包谷酒,唱的是《峡江号子》。有人把族谱抄了几十份,每户带一份;有人把村口的桃树挖出来,带着土坨子装车。”说到这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是移民们在新家园栽下的桃树结果的样子:“你看,楚地的根,在哪儿都能扎下。”

展厅的尽头,一棵巨大的脐橙树如沉默的丰碑般矗立,树下,金黄的脐橙堆成了小山。这满树的橙黄,是移民们从故土带来的种子结出的果,是他们把乡愁酿成的甜——曾经背井离乡时揣在怀里的牵挂,如今化作沉甸甸的收获。王海群说,“那些背井离乡的移民们,把骨子里的韧劲和世代相传的脐橙种植手艺,也一并带到了新家园。他们没有只顾着自家扎根,而是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剪枝、疏花、保果,把秭归山坳里琢磨出的‘土办法’和新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博物馆的半日,如同历经半世沧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被移民们舍家为国、以迁护业的家国情怀深深震撼。面对故土沉没的牺牲,他们用脊梁扛起了民族复兴的担当。“拾遗”不仅为钩沉过往,更在“启为”未来。移民们以行动书写的担当,楚韵中奔涌的顽强基因,当化为这一代人创新传承的底气与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