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承德医学院“合力智兴桑蚕业,倾心惠农助乡邦”乡村振兴促进团泊头分队为响应“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号召,深入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开展“桑蚕赋能非遗活化,科技助推乡村振兴”主题实践。与常见的实践活动不同,队员们是以观察者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探寻当地桑蚕产品,通过实地调研苟鲁道村科技小院、探访七星谷桑园及非遗工坊,实践团以青年视角记录传统桑葚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脉根源:探访千年桑蚕文明
在李春雨主任带领下,实践队走进拥有2000年种植历史的七星古桑园。园内7株树龄超600年的古桑树(水星、木星、福星、禄星、寿星、喜星、财星)蔚为壮观,金乌造型门楼与木质栈道构成特色景观。作为国家级桑椹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该园区已形成"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全产业链,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
产业现状:科技赋能传统桑蚕业
实践队首站到达苟鲁道村科技小院。在李春雨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队员们了解了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现状:沧州桑蚕种植依托本地气候优势,已形成从桑树种植到产品加工的完整链条。依托5万亩桑葚种植基地的产业规模,年产鲜果超7万吨,培育出40余家桑蚕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出桑葚干、桑葚果酒、桑葚酵素、桑叶茶等20余中深加工产品。其中,采用传统发酵工艺的桑葚果酒完整保留鲜果风味,历时600余天窖藏的桑葚酵素形成独特口感,桑葚干以无添加、高营养为特色,果肉饱满,酸甜度适中,部分桑葚干产品已进入医药领域。
破局之路:青年献策品牌升级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在此显现。“我们的桑葚干不输市面上的大牌,但知道的人寥寥无几。”科技小院李春雨主任的话,道出了核心问题。实践队通过与工作人员座谈、查阅销售数据、收集调查问卷后梳理出关键痛点:一是缺乏系统的品牌定位,产品包装简陋,难以吸引消费者目光;二是传播渠道单一,仅依赖本地线下小店与熟人推荐,未触达更广阔的消费群体;三是消费者对“沧州桑蚕”的认知空白,难以形成购买偏好。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化身“产品分析师”,详细记录桑葚干的生产流程、桑葚酒的酿造周期,对比同类热销产品的市场策略。他们发现,当前产品的宣传重点仍停留在“天然健康”的泛化表述上,未提炼出“沧州产地”“科技小院技术背书”等差异化亮点;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这类传统农产品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产业存在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实践队员们展开专题研讨并提出创新方案,这些建议为科技小院未来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调研的意义在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实践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深刻认识到传统产业振兴需要构建"科技支撑+文化赋能+青年参与'的三维模式。离开时,田间的桑葚树正挂着零星晚熟的果实。这场纯粹的调研,或许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这份基于实地走访的思考,能为沧州桑蚕产品打破知名度困局,提供一份来自青春视角的参考。
撰文 | 李子灿、武紫涵、刘芳秀
图片 | 王丹阳、孙怡宁、徐伟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子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