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每天有超过80万名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穿梭在大街小巷,撑起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脉动。然而,他们与平台之间往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合同,游离在工伤保险的“安全网”之外。2023年起,青岛把“补缺口”列为民生一号工程,率先搭建“补充工伤保险+职业伤害保险”双轨制:财政拿一点、平台出一点、个人掏一点,每月最低20元即可撬动最高20万元的保障;线上“一键投保、一键理赔”,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目前,已有15万余人纳入保障池,其中近5万名新业态劳动者第一次拥有了专属的“安全带”。
为萃取青岛经验、为山东探路,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平台”青岛分队整装启程。李智、王霞两位老师受邀为学术领航,分队长王雅茹率六名队员,将脚步锚定胶州。7月16日,仲夏的胶州湾海风裹挟着咸润的清凉,团队携“三千计划”的使命走进胶州市总工会与职工驿站——一场带着体温与深度的调研由此启幕,只为替奔波在城市脉络里的新业态劳动者撑起一把更稳、更安心的“防护伞”。
一、走进胶州:政策与实践的“样板间”
在胶州市总工会,调研团队围绕“政策环境—企业参与—跨部门协作—未来规划”四大模块展开深度访谈。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团队了解到胶州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策上,胶州已出台《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实施细则》,设立“胶州新业保”专项基金,财政+工会+平台“三方共担”,让保障不再是“空中楼阁”。机制上,总工会牵头,人社、医保、应急等7部门建立“一周一会商”制度,最快3个工作日完成工伤认定,跑出了“胶州速度”。数据里,截至2025年6月,已有2.3万名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纳入保障,累计赔付312万元,单笔最高赔付达18.7万元。
图为7月16日前往胶州总工会进行访谈 王雅茹供图
图为团队与胶州市总工会负责人合影留念 王雅茹供图
二、对话司机:车轮上的“安全感”
告别会议室,队员们去职工驿站的路上,随机采访了约到的网约车司机。
“以前最怕出事故,现在平台每天扣2块钱,真出事最高能赔20万,心里踏实多了!”——李师傅,跑单4年
“希望理赔流程再简单点,最好手机上就能上传资料。”——王师傅,提出建议
一句句“真香”与“小期待”,让调研的“问题清单”瞬间有了温度,也有了方向。
图为团队随机对约到的网约车进行访问 王雅茹供图
三、寻访驿站,了解职工们的“休息室”
下午三点,胶州职工驿站外的柏油路被太阳烤得发软。推门进去,凉意扑面,柜台前已排起小长队:外卖箱还没摘的小哥、刚下夜班的网约车司机、抱着快递袋的阿姨,把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屋子挤得只剩转身空隙。团队贴着墙根坐下,看值班社工熟门熟路地操作:接过身份证,在“胶州新业保”小程序上“滴”一声,参保状态立刻跳出;一位骑手膝盖擦破皮,她递碘伏、拍照、上传病历,三分钟生成理赔回执单。饮水机咕咚咕咚,一小时里62杯凉茶被端走;充电排插满负荷,12根线同时闪烁;角落里那本翻旧的《职业伤害百问百答》被抽走又放回,只剩卷边。窗外蝉声聒噪,屋里却像被按下慢放键——一位司机攥着刚打印的回执,笑得露出虎牙:“原来政策离我这么近。”那一刻,大家真切听见“保障”落地的声音。
图为团队前往职工驿站参观访谈 刘佳璐供图
四、青春视角,未完待续
一天奔走,团队收获了“青岛答案”:一张二维码、一杯凉茶、一句“别急”,就把“职业伤害保障”从文件送进司机的口袋。经验可以简化为三句话——政府搭台、平台唱戏、驿站落脚;成本只需每天几块钱,却把风险降到可承受的零头。接下来,团队要做的不仅是写调研报告,更要把这套“三分钟理赔”流程带回济南、带回烟台、带回每一个还缺这把伞的城市路口;让下一位骑手接单时,手机先跳出一句提示:别怕,青岛办法跟你走。
撰文 |王雅茹
图片 |王雅茹 刘佳璐
审核 |李智 王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雅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