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孙梦涵)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进程中,乡村人地系统韧性作为反映区域资源配置合理性、经济活力与社会融合度的重要标尺,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的核心。山东段乡村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产业脆弱等冲击,传统生计模式与人地矛盾削弱了乡村系统韧性。为此,深入研究该区域乡村人地系统韧性影响机制,成为破解“生态—生计”失衡、推动乡村振兴与黄河战略协同的关键。2025年7月10日至20日,曲阜师范大学“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赴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黄河故道区调研,旨在通过考察故道沿岸人地互动现状,剖析韧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故道生态观:沙化治理与生计平衡的实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位于黄河明清故道核心区,历史上曾多次受黄河泛滥影响,如今故道已演变为典型的冲积沙地农业区。实践队员沿2.3公里长的黄河故道徒步考察,只见废弃河槽内芦苇、杞柳等耐碱植被成片分布,与周边农田形成鲜明对比。嘉祥县河务局王工介绍:“这片故道区是上世纪70年代黄河改道后留下的,土壤沙化严重,我们近年通过‘引黄淤灌+植被恢复’治理,沙化土地减少30%,但汛期仍有局部冲刷风险。”生态保护方面,隋庄村探索“沙地改良+经济林”模式,在故道沙地种植金银花、白蜡等耐旱作物,林下发展中药材种植,每亩年均增收2000元。但矛盾依然存在,村民张大爷坦言:“沙地种粮产量低,改种经济林后收入高了,但灌溉跟不上,最怕连续干旱。”同时,故道区地下水超采导致水位年下降0.5米,生态修复与农业用水平衡仍需破解。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到居民家中采访
人地互动察:沙区乡村的韧性特征解析
实践团队以隋庄村为核心调研区,涵盖黄河故道沙地、沿岸村庄及农田分布带,重点考察了隋庄村、青山村典型村落。在隋庄村,队员们发现当地人地系统呈现“沙-水-人”脆弱平衡特征:村庄布局沿故道高地呈带状分布,主干道两侧设有防风固沙沙障和应急水井;农田中喷灌设施与土渠并存,反映沙地灌溉的适应性改造。青山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我们推行‘沙地节水农业’,推广滴灌技术和耐旱品种,小麦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但年轻人还是更愿意去城市打工。”团队还发现,当地产业结构呈现“避灾型”特征: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占比下降,金银花、秋葵等耐旱经济作物及林下养殖兴起。有些村民也反映种金银花比种粮收益高,但最怕价格跳水。针对这一矛盾,纸坊镇政府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已着手搭建 “双线保障” 机制:一方面引入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在隋庄村建立金银花品种改良试验田,培育出抗旱性更强、市场认可度更高的“鲁银 1 号”,并通过合作社统一与药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将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 80元以上,较散户收购价高出 15%;另一方面依托镇电商服务中心,努力培训出 “金银花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拓展线上销路,2024 年线上销售额取得突破,约占全镇金银花总销量的 25%。
图为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问卷采访
对策路径研:基于实地调查的韧性提升方案
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了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的多维数据。在生态方面,隋庄村故道区植被覆盖率较2010年提高约25%,但沙化土地仍有约20%未治理;在经济方面,农户年均收入中,农业占比约35%、务工占比约45%、副业占比约20%,抗旱作物收入波动大;在社会层面,村庄节水设施覆盖率约60%,仅有大概15%村民接受过沙地农业技术培训。团队指出核心问题:沙地灌溉设施老化、抗旱产业抗风险能力弱、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提出以下对策。在生态韧性方面,可以推广“沙地智慧灌溉”系统,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实现精准节水;在经济韧性上,可以培育“黄河故道沙地特色产业带”,发展金银花深加工与沙地研学旅游;在社会韧性层面,建立“青年返乡创业基金”,联合高校开展沙地农业技术培训,吸引大学生返乡参与电商销售。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实地调研场景
本次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隋庄村及周边区域的调研,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黄河故道区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构建,绝非单一维度的修复或改造,而是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与社会协同深度耦合的“有机整体”。沙化土地的治理成效、耐旱产业的发展质量、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一环的薄弱都可能成为韧性提升的短板。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黄河故道区韧性建设的动态进展,通过长期监测与数据积累,不断优化韧性提升策略,力争为黄河流域山东段乃至全国同类沙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的“嘉祥经验”,让黄河故道区的人地共生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图为实践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