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韧性肌理,绘振兴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0 18: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夏雨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任青柠)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人地系统韧性——作为衡量区域应对自然与社会经济风险能力的核心指标,已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议题。202571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合共生”社会实践队成员深入潍坊市安丘市辉渠镇开展实地调研,力求厘清当地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并探索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自然基底:生态韧性的基础与挑战

实践队在辉渠镇调研时发现,当地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河流支流纵横交错。这样的自然条件既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也使区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洪涝与干旱是当地村庄常见的自然灾害,部分山区还存在轻微水土流失现象,自然风险由此成为影响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基础性因素。

在生态防护方面,部分村庄沿河岸修建了简易防护设施,山坡耕地采用梯田模式以减少水土流失。但调研也显示,这些防护设施的抗风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正在田间查看梯田的村民王大叔指着田埂说:“你看这田埂,常年被雨水冲刷,有些地方都塌陷了,下雨的时候水一漫过田埂,地里的土就跟着水流走了;河边那些地方,草木稀少,水大的时候岸边的泥土也容易被冲掉。”

图为调研区修建的梯田

水资源利用是生态韧性的另一重要维度。当地虽有一定水资源储备,但灌溉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村民反映了类似情况,种植蜜桃的刘大姐说:“灌溉的渠子有些年头了,好多地方都漏水,天旱的时候,水到不了地里,桃子长得就小;可到了雨季,有些地块又出现积水,排不出去,桃树的根都被泡坏了。”水资源“供需失衡”逐渐成为制约生态韧性的关键因素。

经济与社会:系统韧性的支撑与短板

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提升,离不开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支撑。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辉渠镇产业仍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涵盖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蜜桃、小米等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当地尝试依托特色农产品和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但实践队成员在深入了解中发现,经济层面的韧性仍显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正在玉米地除草的张大爷向成员们介绍道:“种地全看天和市场的脸色,去年玉米收成好,可价格低,没赚多少钱;今年雨水分布不均,产量又受影响,好多年轻人觉得不如出去打工稳当,村里不少地就没人种了。”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链条短、季节性明显等问题突出,对经济韧性的支撑作用有限。

与当地村民交流后,实践队成员进一步认识到,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也是影响韧性的重要因素。当地村集体在组织防汛演练、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欠缺。除水利设施外,网络设施、医疗设施等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村里网络有时候不太好,想在网上卖桃子都费劲;有个小病小痛的,还得跑到镇上医院。”村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困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应对风险的能力。

图为调研区所修建的灌溉渠道

韧性提升:从现实问题到策略探索

结合调研实践,成员们在讨论中达成了统一的对策见解:该地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提升需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生态方面,可借鉴“硬设施+软植被”的防护经验,对现有河流防护设施进行加固,并在沿岸及山坡种植固土植物,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对灌溉渠道进行修缮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旱涝不均”的问题。

在经济层面,应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比如发展蜜桃罐头、蜜桃干、小米粥等深加工产品,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针对乡村旅游的短板,可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民俗的 “四季皆宜” 旅游项目,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此外,还需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需加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与宣传力度。村委会李主任建议:“培训得按村民的需求来,比如种蜜桃的想学病虫害防治,搞旅游的想学直播带货,培训时间也得选在农闲时候;设施方面,先把水渠修结实、网络弄通畅、村卫生室配好药,大家生活方便了,才有心思搞发展。”同时,加强对“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的宣传,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形成韧性提升的合力。

图为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问卷采访

此次调研让“和合共生”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黄河流域乡村人地系统韧性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关系。实践队成员将立足黄河流域山东段各村镇发展实际,精准破解短板,构建兼具抗风险能力与发展活力的乡村人地系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夏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