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以语言之桥,促基层发展,绘振兴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0 18: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显炜、宁赛雅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李显炜、宁赛雅)2025年7月3日至7月10日,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语同音·心同行·业同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瓦提镇,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该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塔里木大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服务当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实践团成员走进20个村庄、2个社区,累计培训村民2000余人次。

田野里的声音:村干部的期盼

在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瓦提镇村委会中,实践团成员与几位村干部围坐交流。村支书艾力·买买提翻开笔记本,直言普通话推广的迫切性:“这不仅是学说话,更是打开了村民看外面、外面看进来的‘金钥匙’。”他解释,村里发展特色林果业,常需要与外地客商、技术人员打交道,“语言不通,信息就堵,好产品、新技术都卡在半路上”。通过系列访谈,实践团清晰地了解到,当地中老年村民普通话基础普遍薄弱,而儿童的语言教育虽有基础,仍需深化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与村干部进行有关该村普通话基本情况访谈的图片。吴彬鹏 供图

维汉双语的温暖“敲门声”

带着访谈获取的信息,实践团分成多个小组,走进农家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在一位六旬老人热依汗古丽·阿卜杜拉的葡萄架下,实践团成员用流利的维吾尔语问候拉近了距离,又自然地切换到普通话交流。热依汗古丽大妈一边整理葡萄藤,一边感慨:“以前去县城办事,听不懂、说不清,常犯难。现在好了,跟着小孙子学,简单词儿能听懂嘞!”她眼中闪着光,“希望以后能说更多,办啥事都顺当。”成员们随即送上实用的学习卡片,鼓励她从“你好”“谢谢”“多少钱”这些最常用的词句开始,勇敢开口。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研的图片。杨承浩 供图

“小手”牵“大手”:童声传递新希望

在走访中,实践团注意到当地推广的“小手拉大手”模式成效初显,特别关注了学生与家庭的联动。在村民阿依夏木古丽家,上小学的女儿帕提古丽成了家里的“小老师”。小姑娘站在父母面前,一字一句地教:“苹果,红红的苹果。”“好吃!”略显生涩却清晰的发音从父母口中发出,全家人都笑了。实践团成员在一旁观察记录:“这种由孩子带动家庭的方式,特别自然有效。一个孩子的改变,就能点亮一个家庭的学习热情。”

图为实践团深入村民家中并让孩子教授父母说普通话的图片。杨承浩 供图

课堂搬到村中:实用培训点亮“语言光”

基于前期扎实的调研,实践团迅速调整了预设的培训内容。在村委会活动室或村头树荫下,针对不同基础的村民,开设了分层教学班。除了基础发音,特别增加了贴近村民生活的《农业篇》和《节气篇》。成员们化身“情景导演”,模拟集市买卖、农技咨询等场景。“老乡,这个红枣怎么卖?”“节气到了,该浇水了。”在模拟对话和鼓励声中,原本腼腆的村民渐渐放开声音。阿瓦提镇村干部在现场表示:“这种教法好,听得懂、用得上,大家愿意学。”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村中的青少年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讲解的图片。吴彬鹏 供图

锦旗映初心:语言铺就振兴路

实践活动结束之际,一场简朴而庄重的结班仪式在阿瓦提镇人民政府举行。镇党委书记罗建新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实践团赠送了一面鲜红的锦旗,上书“推广国语惠民生,情系南疆有新声”。罗建新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这次活动非常实在,不仅提升了乡亲们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大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之火。”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实践团指导老师肖涛在仪式上表示:“结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把在阿瓦提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希望乡亲们把学到的普通话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让它真正成为开阔视野、学习技术、增收致富的桥梁。”她强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塔里木大学)将持续扎根南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语言的力量。

图为阿瓦提镇人民政府为实践团赠送锦旗的图片。杨承浩 供图

图为参加结班仪式的全体成员的合照。吴彬鹏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显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