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魏城探绿,解锁亲自然设计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0 14: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沛宸 罗渝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径语自然”团队深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展开了聚焦“人文资源驱动型亲自然步道设计”的主题调研。在缺乏突出自然景观但人文底蕴丰厚的魏城,团队旨在破解核心命题:如何巧妙融合当地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有限自然元素,匠心打造一条承载地方独特气质、唤醒居民游客自然亲近感的特色步道。

团队首站抵达魏城镇政府,与主管城镇规划、文化旅游及社区建设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魏城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现有公共空间利用、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居民休闲需求等关键议题,团队获取了宝贵的政策视角与宏观数据支持,清晰把握了地方发展的人文脉络与官方期待。

图为成员和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随后,团队走进当地社区工作站,与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分享了居民日常休闲习惯、对公共绿色空间的真实诉求、社区内可利用的微型“自然”角落以及居民心中珍视的集体记忆点。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为步道设计注入了“烟火气”和实用性考量。

图为成员与社区一线工作者交流

团队成员深入街巷、居民小区及公共活动区域,随机对本地居民进行结构化问卷访谈与轻松随谈。重点了解居民对“亲自然”体验的理解、对现有休闲设施的评价、对融合本地文化元素的步道有何具体想象与期待。居民们朴素的愿望——“有条能散步、能看老故事、带娃认识家乡特色的好路”——成为最直接的设计驱动力。

图为成员与本地居民进行访谈交流

22日下午,团队顶着烈日对魏城镇核心区及近郊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踏勘,对魏城镇区范围内的自然节点进行拍照并寻找现有问题。重点考察了包括现有巷道、废弃小径、沿河(溪)地带、田埂、连接重要人文节点的路径。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路面存在障碍,路面维护较差等等。

图为存在问题

团队评估了镇内零星的古树、小型绿地、社区花园、季节性溪流、特色农作物种植区等作为步道中途“自然驿站”的潜力和现状。同时识别可被步道串联、并能通过解说系统、艺术装置或休憩点设计巧妙融入自然体验的文化地标、历史事件发生地、传统生活场景等。

图为实地走访调研

基于全天获取的一手资料与实地感受,“径语自然”团队核心成员齐聚一堂,展开头脑风暴与方案设计研讨。团队提炼魏城镇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人文核心,确立步道核心。综合可达性、安全性、景观丰富度、人文串联性、居民需求,优化步道具体选线。深入探讨具体设计手法——如何利用本土材料、融入传统工艺元素、设置故事性解说牌、设计反映地方特色的休憩设施、策划季节性农耕或手工艺体验活动等,让人文故事在自然漫步中“活”起来。

经过一天的密集调研与高效研讨,“径语自然”团队初步形成了魏城镇特色亲自然步道的核心设计理念与方向框架。团队负责人总结道:“魏城虽无名山大川,但其独特的人文肌理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构想的步道,将是一条‘行走的人文博物馆’,也是一条‘可触摸的自然课堂’。它并非生硬植入,而是根植于本地土壤,让居民在熟悉的街巷阡陌间,重新发现家乡故事之美,在方寸之地的绿意与虫鸣中,重拾与自然的朴素连接。”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魏城镇量身定制亲自然步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创意源泉,也为全国众多类似缺乏显著自然景观但人文资源丰富的小城镇,探索“以文塑景、借景传文”的绿色公共空间建设模式,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魏城解法”。团队表示,后续将整理详细调研报告及概念设计方案,提交当地政府及社区,助力魏城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撰文 |钟沛宸

图片 |黄琳瀚、赖林、何翰林、李俊希、姜飞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