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楚韵,绣见千年

发布时间:2025-08-10 14: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的秭归,裹挟着长江水汽的风里还残留着端午的艾草香。2025年7月8日,“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踏上这片浸润着屈原文化的土地,在三闾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老师与乔贵荣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屈原故里景区的芈绣馆,探寻那根穿越千年的楚韵绣线。

推开芈绣馆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一幅立体的楚地风情画。不同于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带着“活”的气息:墙上悬挂的“端午龙舟”绣品里,青绿色的水波纹随着光线流动,龙舟上的人物虽仅用寥寥数针勾勒,却透着竞渡时的昂扬;展柜里的香囊缀着五彩流苏,艾草的清香从细密的针脚间渗出,绣面的“八桃献寿”纹样对称工整,红与绿的碰撞正是楚绣中最经典的色彩语言。

视线扫过工作台,竹制绷架上绷着未完成的绣品,旁边散落着各色丝线与银针——有纤细如发丝的“劈线”,也有粗粝耐磨的棉线,还有绣娘们自制的牛角绣花针,针尾系着的丝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成为老师笑着说:“这些工具跟我师父那时候用的差不多,变的是绣品的模样,不变的是手上的功夫。”

“大家看这朵花的绣法,”乔贵荣老师拿起一件围裙半成品,指尖拂过绣面,“这叫‘掇花绣’,一针上、一针下,像在布上‘拾掇’花瓣,是咱们三闾刺绣最基础也最见功力的针法。”她指尖翻飞,银针对准布面的格子,短短几秒,一片小巧的花瓣便立体起来。

两位老师的讲解,像一把钥匙,为他们打开了三闾刺绣的文化宝库。成为老师先从“三闾”二字讲起:“咱们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他曾担任‘三闾大夫’,这门刺绣在乐平里一带流传最广,便得名‘三闾刺绣’,算起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她指着一幅“双龙抢珠”绣品说,楚文化里“龙”象征着力量,“珠”代表祥瑞,这样的纹样不仅好看,更是老一辈人对生活的祝福。

谈及技艺特色,成为老师特意让他们对比两件绣品:一件是传统的“挑纱绣”,在方格布上依格下针,绣出的纹样规矩如棋盘;另一件则用了“平线绣”,丝线平铺如流水,更显灵动。“针法讲究‘脱形写神’,不求跟实物一模一样,但要把精气神绣出来。”她笑着说,过去的绣娘没读过书,却能把看到的龙舟、听到的故事,都绣进衣裳、鞋袜里,“这是她们的‘日记’,也是咱们的文化记忆。”

聊到传承,老师们的语气多了几分感慨。乔贵荣老师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机器绣品冲击市场,很多绣娘放下了针线,“我师父那时候常说,一百多种针法,怕是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直到2018年三闾刺绣列入市级非遗,当地政府办起培训班,她和成为老师才重拾绣针,“现在好了,有姑娘专门来学,我们还把绣品做成文创,年轻人也愿意买。”她拿起一个绣着屈原诗句的帆布包,“你看,‘路漫漫其修远兮’绣在包上,既实用,又能让人想起屈原的精神,这就是创新嘛。”

“要不要试试?”在老师的鼓励下,队员们围上工作台,拿起了绣花针。本以为简单的“挑纱绣”,实际操作时却总对不准格子,绣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和老师绣的工整纹样相比,简直像孩童涂鸦。“别急,手腕要稳,眼睛要看准格子的交叉点。”乔贵荣老师握着队员们的手,一点点引导,“这跟做学问一样,急不得,得慢慢来。”

走出芈绣馆时,夕阳正为馆顶的飞檐镀上金边。回望那些在灯光下泛光的绣品,他们忽然明白:三闾刺绣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代代人用针线写就的生活史——它藏在母亲为孩子绣的虎头鞋里,绣在姑娘出嫁时的围裙上,也融在如今年轻人背上的文创包里。

“拾遗楚韵”,“拾”的是即将被淡忘的文化碎片,“遗”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此次秭归之行,团队成员们不仅拾起了三闾刺绣的故事,更懂得了:非遗的传承从不是单方面的“保护”,而是年轻人与传统对话、与历史共鸣的过程。愿这缕从楚地飘来的绣线,能在年轻一代的共同守护下,绣出更绵长的未来,让千年楚韵,永远鲜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