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带着夏末的热意,也吹动着“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探寻非遗的脚步。作为一支聚焦楚地传统文化保护的大学生实践队,他们始终相信,那些在时光里沉淀的老手艺,藏着一个地域最鲜活的文化密码。2025年7月8日至15日,他们先后走进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的峡江木雕工作室,与传承人刘志华老师促膝长谈;又辗转来到湖南会同,拜访会同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向昌平老师。两次走访,两种木雕,却同是楚地文脉的生动注脚——他们在刀刻木痕里,读懂了传承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
江与乡的邂逅:木雕里的地域基因
峡江木雕与会同木雕,虽同属楚地技艺,却因水土不同,晕染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秭归临江,峡江木雕的血脉里便淌着江的魂。刘志华老师的工作室藏在屈原故里景区一角,推门而入,几件刻着“龙舟竞渡”“屈子行吟”的作品赫然映入眼帘。“咱峡江人靠水吃水,木雕也离不开江。”刘老师拿起一件透雕窗棂,上面江浪翻涌,渔船摇曳,连船工的号子仿佛都能从镂空的纹路里飘出来。他告诉他们,过去峡江人家的门窗、船具上都少不了木雕,题材多是江景、渔猎,甚至还有“镇水安澜”的吉祥纹样,是峡江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期盼。木材上,他们偏爱当地的黄杨木和香樟,质地坚韧却易塑形,正好表现江浪的灵动与船板的厚重。
而会同木雕,则带着湘西乡土的温润。向昌平老师的工作室里,陈列的多是花鸟摆件、民俗场景木雕:牡丹缠枝的屏风、孩童嬉戏的床楣、衔枝的喜鹊……“会同多山多林,木雕就贴着生活走。”向老师指着一件浮雕《百鸟朝凤》,木色温润,花瓣的层次从深到浅,像从木头里自然生长出来。他说,会同木雕常用当地的楠木、梓木,质地细腻,适合用浮雕展现层次感,题材也多是田间地头的花鸟、节庆时的热闹场景,“老一辈人觉得,家里摆上这些,日子就有滋有味。”
一江一乡,一刀一刻,地域的印记就这样被牢牢刻进了木头里。
守艺与破圈:传承人笔下的传承辩证法
两位传承人的故事,是新旧碰撞的缩影——他们守着老手艺的根,也探着新路子的光。
刘志华老师与峡江木雕的缘分,始于儿时趴在父亲肩头看他修船雕木。“那时父亲总说,刻刀要稳,心要静,才能让木头‘说话’。”他16岁正式学艺,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市场经济浪潮中,曾有人劝他改做批量生产的工艺品,他却坚持“峡江木雕不能丢了屈原文化的魂”。如今,他在景区开设工作室,一边带徒弟刻传统窗棂,一边开发“屈原诗画”书签、“龙舟”挂件等文创,让游客把峡江故事带回家。“守艺不是守旧,得让年轻人愿意看、愿意买,手艺才有活下去的底气。”
向昌平老师的故事,则带着一股“返乡创业”的闯劲。16岁师从梁中辉老师时,他对着木头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会同木雕走出大山。”2018年,他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建厂,大胆将传统木雕与根雕结合,做出的根雕家具既保留浮雕的细腻,又带着树根的天然奇趣。“最贵的一套定制家装能卖到几百万,但几十块的小摆件也不能少。”他笑着说,现在通过电商平台,会同木雕走进了更多家庭,“老手艺得接上新时代的地气。”
实践里的思考:非遗传承的挑战与青年担当
走访中,他们也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困境。刘志华老师坦言,学木雕太苦,“一把刻刀练三年才能稳,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向昌平老师则担心,过度商业化可能让技艺变味,“丢了文化内核,再精致也是空壳子”。市场认知有限、后继乏人、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这些问题,是两位传承人,也是许多非遗项目共同的焦虑。
但希望也藏在细节里:刘老师的工作室里,有几个大学生利用暑假来学习;向老师正和当地学校合作,把木雕课搬进课堂。这让他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孤军奋战。作为大学生,他们或许不能像传承人那样坚守一辈子,但可以成为“桥梁”——用短视频记录雕刻过程,在校园里办非遗分享会,把实践中看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就像向昌平老师说的:“年轻人愿意了解,老手艺就有奔头。”
离开会同时,向老师送给他们一件小木雕:一只振翅的雏鹰,爪下是缠绕的藤蔓。他说:“藤蔓是根,不能断;雏鹰要飞,不能停。”这句话让他们想起刘志华老师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握着刻刀,也握着楚地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此次“拾遗楚韵”之行,他们拾到的不仅是木雕技艺的细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觉。楚地文脉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在坚守中创新,在理解中延续。愿更多人走进这些老手艺,让峡江的浪、会同的风,永远在木雕的纹路里,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