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航学子三下乡|走访胜芳古镇,探寻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10 14: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邢林洁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甄桂霄  邢林洁)6月18日至23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胜芳寻迹小队”社会实践队6名学生奔赴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胜芳古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文化传承调研。期间,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当地社区带来文化气息和教育服务,更让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

文昌阁:科技复刻保存记忆

“斗拱第三层出现结构性位移!”三维扫描仪发出警报。晨光中,文昌阁的九脊歇山顶正面临严峻考验,光束聚焦处,东北角檐椽已明显腐朽,木屑飘落。胜芳博物馆馆长李振华表示:“《渔樵耕读》的'渔'部完全消失,若再经两个雨季,整幅清代彩绘将不可逆转地损毁。去年抢修资金仅够修补屋面,彩绘修复需另筹48万。”如今,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拯救了这一建筑,保存了古迹记忆。无人机测绘建筑轮廓,红外仪检测木材含水率,浮雕纹样被扫描成可3D打印的模型,BIM系统模拟地震承压,生成的872页《文昌阁病害图谱》已成为河北建筑院校教材范本。

团队在戏楼暗格发现光绪年间戏单后,用AR技术将《牡丹亭》唱段与建筑构件绑定,手机扫描雀替即可观赏全息戏曲表演,实现“让古建自己讲故事”。这不仅是修复,更是让建筑成为文化传播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古建筑文昌阁。   邢林洁 供图

胜芳布艺:针线继承非遗文化

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凤霞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针尖在布坯上灵巧回旋。她的工作室中,摆放着关于胜芳布艺的许多作品。

提及传承困境,李凤霞翻开发黄的学徒登记册,近五年仅招到两人。“年轻人坐不住啊,学三年才能独立制衣,月收入不过三千。”实践队立即提出策略:将虎头鞋改成香包、利用新媒体传播宣传、直播展示穿针技术,并将方案告知非遗传承者及当地文旅,希望加大文化宣传,展现非遗魅力,与新时代相结合。针线传递文化,科技传播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非遗文化胜芳布艺。   邢林洁 供图

北桥炸糕:油锅里的技艺

北桥头的油锅清晨五点便腾起热气,师傅们手持长筷翻动金黄的糕团。“红豆馅得甩进七成热油,差半秒就塌腔。”他们展示着传承百年的控火技艺,油温计显示精准的185℃。实践队队员分别品尝炸糕的美味,体会其中的风土人情。

这间不足十平米的铺子面临残酷的现实问题:墙上的老照片里三十位学徒并肩而笑,如今仅剩几人仍在从业。“年轻人嫌累,日站十小时挣二百,不如送外卖。”老师傅摩挲着祖传铜锅,锅沿已被刮出凹痕。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北桥炸糕制作过程。   邢林洁 供图

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队员探寻的脚步,古镇进入休眠。五天的调研,丈量的是青砖黛瓦的尺度,沉淀的却是文化传承的深度思索。当太阳再次升起,古镇继续“传承”,完成他的使命。古镇的呼吸从未停止,而青春脚步激起的回响,正为千年文脉注入奔涌向前的力量。“这些不是终点,而是双向奔赴的起点。”(通讯员 甄桂霄 邢林洁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邢林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