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越剧风华承古韵 赏吹打铿锵续新声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棹歌寻遗”实践团踏上了浙江嵊州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为期两天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团队成员们深入越剧与长乐吹打的艺术世界,在参观、体验与交流中,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文化火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如何以青年视角赋能非遗传播,将传统艺术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呈现给更多人群。
越博探源·一馆藏尽百年韵
嵊州市越剧博物馆坐落于甘霖镇问越路1号,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也是越剧艺术的文物收藏中心、历史研究中心与公众教育平台。实践团成员一踏入展馆,便被丰富展品和详实史料深深吸引。从落地唱书的起源,到女子戏班勇闯大上海,再到越剧在全国广泛传播的历程,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精美戏服与珍贵文献,展现出越剧百年来的生动历程与艺术坚守。成员们感慨:“以前只是听说过越剧,这次真正看到它的历史与传承,才体会到它穿越风雨的韵味。”
在充分吸收历史文化的同时,团队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播路径。例如,我们结合展馆内容策划了微电影剧本,并正在制作相关短视频,以便在校园和社区中进行非遗普及教育。我们相信,沉浸式观展与创作型传播的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喜爱非遗。
小镇寻踪·戏韵铁花染芳华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走进越剧小镇。这里山水相依,古朴典雅,越韵氤氲于街巷之间。成员们观看了精彩的越剧演出,演员们婉转悠扬的唱腔与灵动传神的表演令人沉醉不已。铁花绽放的表演则为这场文化之旅增添一抹炽热与惊艳,刚柔并济,美轮美奂。
1、越剧扮相体验
最让成员们难忘的,是越剧小旦的扮相体验。从挑选戏服、整理头饰,到妆容勾勒,每一步都浸润着传统美学的细致与讲究。当凤冠霞帔加身,镜中眉眼流转间,成员诗怡深刻感受到戏中人也戏中情。
2、创意传承非遗
在体验之外,我们还基于此次采风设计了更符合青年审美的越剧主题IP形象与表情包,希望通过创意方式让非遗走入“Z世代”的日常生活中。此外,我们搭建的非遗主题网页也已初具雏形,未来将作为“数字展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展示作品、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
古乐传薪·吹打声里遇匠心
第二天,实践团来到长乐镇,拜访长乐吹打非遗传承人吴先华老师。在长乐文化宫内,吴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吹打乐的历史渊源与演奏技巧,并现场演奏多种传统乐器,带来一场听觉盛宴。成员们在他的指导下上手体验,虽一开始略显生疏,却也逐步找到节奏,奏响了一段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非遗旋律。
传统技艺的延续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为推动长乐吹打的现代传播,我们正在构思融合声音采样、数字音乐与传统节奏的创作实践,也计划将部分吹打素材纳入后续的短视频、展演及课堂分享中,实现“传统进校园”的传播路径。
越音溯源·千年古村话传承
离开小镇,棹歌寻遗队一行走进了越剧的发源地——嵊州东王村。青山环绕,村落静谧,古戏台飞檐斗拱,仿佛凝住了百年前的时光。村主任李秋顺热情接待,在古戏台上为大家细致讲述东王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程。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到访东王村,实地考察古戏台重建工程,观看村民自发演出的越剧表演,并高度评价道:“嵊州文化底蕴深厚,首先是越剧之乡,声名远播,无论在哪里都知道,知道越剧就知道嵊州。”
如今,东王村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年接待游客超过三万人次。在李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越剧陈列馆,走入越剧始祖李世泉、李茂正的故居旧址,实地感受百年越韵的源流传承。李主任更是现场清唱越剧选段,委婉悠扬的唱腔响彻古台,令人动容。最令人敬佩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能唱越剧,小学课堂中也设有越剧课程,让传统艺术在乡土中深深扎根。
这次走进东王村,不仅是一次文化触摸,更是一次灵感采撷。结合调研所获,我们已启动对东王村的数字内容创作,包括拍摄短视频、制作微电影剧本,后续将面向中小学开展非遗课堂和放映交流。此外,我们已完成相关非遗沙盘模型设计,并初步搭建数字展馆网页,打造“在线+线下”双轨传播阵地;我们原创设计的越剧主题IP形象、表情包等也已投入使用,力图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未来,团队还将协同地方资源,共同推进社区实践基地建设,探索非遗教育常态化的可能。
在嵊州的两天调研中,棹歌寻遗队以双脚丈量文化,以镜头记录非遗,以创意点燃传承。我们不仅是非遗的倾听者与见证者,更努力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青年之声讲述古老技艺之美,用时代语言赋能传统文化之魂。愿这份热爱,不止于一次探访,而成为一场持续回响的文化接力,在一代代青年的守望与传承中,流淌不息、生生不息。(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棹歌寻遗三下乡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