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美润心田·兴农绘蓝图——北京师范大学“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驻马店市平舆县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3 22: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雨晗 李子鸣 任旭超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这是我第一次对老师如此依依不舍,也是第一次如此期待上课和上学。希望时间能够停下来,让我好好享受这一段美好的学习时光。”在西洋潭小学,同学们正拿着画笔,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创作一幅幅敦煌泥板画。

2025年7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下称“艺”心向农实践队)一行18人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西洋店镇西洋潭村,开展为期12天的美育支教、助农推广及文旅宣传等实践活动,把论文写在田野乡村间,用行动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合影

深耕乡村美育课堂,构建三大课程体系

在西洋潭小学的教室里,童声清亮,画笔飞舞,由实践队员精心筹备的美育课程正式拉开帷幕。音乐教室中,稚嫩的歌声伴随琴音轻盈流淌;美术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描绘心中绚丽图景;舞蹈排练时,跃动的身影尽显蓬勃朝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乡村学校美育教育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启发性有限等问题,“艺”心向农实践队牢牢把握“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的核心理念,为西洋潭小学的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启智课堂”“艺彩剧场”“华韵工坊”三大课程体系。从民乐科普到汉服与传统礼仪教学,从儿童戏剧创排到敦煌泥板画制作,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课堂剪影

“在来到西洋潭小学进行支教前,我们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多次的集体磨课,针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活动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了这三大课程体系。我们希望能够以此次美育支教为抓手,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乡村美育模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厚植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艺”心向农实践队队长、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任旭超表示。

西洋潭小学学生唐欣冉说道:“这个暑假我跟着北师大的哥哥姐姐们学到了很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像敦煌泥板画、英语趣配音、筷子舞……这些课堂我们平时都没有接触过,但是非常有意思。我也要向哥哥姐姐们一样,努力学习,在未来给更多的小朋友带来知识。”

举办多元美育活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期间,“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们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从美育手作到趣味运动会,从心理信箱到文艺汇演,西洋潭小学的学生们在实践队员们的带领下,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一件件手工作品、一个个精彩节目,感受着自己与伙伴们的成长与变化。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队队员们也在此过程中和学生们的感情不断升温,更在潜移默化中将美育理念深深融入孩子们的内心。

图为特色美育活动锦集

“当我收到孩子们给我写的信时我的内心十分感动,”“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李晓庆表示,“在和孩子们用信交流的时候,那些稚嫩的笔触、充满好奇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也希望通过回信能传递出我内心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子鸣表示:“在课堂之外,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我看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我惊喜地发现那个总是坐在后排沉默寡言的男孩在运动会上表现十分优秀,展现出了极强的运动天赋和团队协作能力,那个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也敢于站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自信地拿着话筒唱歌。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走进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通力开展助农活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立足当地发展需求,开展直播助农、摄影采风、文旅推广等活动,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欢迎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寻找芝麻的前世今生,探索芝麻的中外差异,我们将从英语和地理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一个未曾体验过的芝麻世界。”2025年7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队探访平舆县芝麻小镇,队员们化身“芝识讲师团”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在提升当地乡村特色产品知名度的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向广大网友进行产品溯源讲解、农耕文化科普、古典诗词分享,让知识赋能销售,为拓宽当地农产品销路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平舆人,感谢北师大的主播为我们的芝麻产业宣传,希望更多人了解、品尝我们的芝麻产品。”“第一次这么系统地了解芝麻,一定要把平舆的芝麻小镇和芝麻产品带火。”“一场干货满满的直播,给北师大的同学们点赞!”……直播过程中,网友们的一条条留言、一句句鼓励,不仅为平舆芝麻带来温暖,也让实践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

平舆县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志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希望能把平舆的芝麻产品讲好讲透,但苦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思路。北师大‘艺’心向农实践队的到来,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系统化的宣传讲解方案,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难题。希望未来有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扎根基层,用知识和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参与此次直播带货的实践队队员张钧喜和刘若南也表示:“虽然这场三小时的直播仅售出两千余元的产品,但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立志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图为实践队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实践期间,实践队队员刘了箬、刘歆雨、王博、刘若南也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开展“光影留念”活动,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和个人艺术写真,定格温馨瞬间,记录乡村人文风貌。他们还依托当地优质生态资源,策划并拍摄文旅宣传短片,推广融合“农耕+生态”特色的文旅品牌。一次次用心的实践行动,不仅传递了新意与温暖,也让队员们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实地走访了西洋店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及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开展“光影留念”活动

在实践活动结束前夕的总结会上,队员们围坐畅谈畅,分享着这段“艺”心向农之旅的感动与收获。作为第二次参与“艺”心向农实践队的李晓庆,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十多页的日记,扉页上那句“艺术点亮乡村,青春不负韶华”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下次还会来吗?‘来!’下次还来吗?‘来!’还会来吗?‘还来!’我一遍遍回复‘来’是因为我也许不来了,但我知道会有千千万万个‘我’来,我答应他们就是希望这颗种子可以继续生长发芽,让他们心里的希冀持续下去。”

“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北京师范大学2023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邵梦璇展示着手机里同学们专注学习电子琴的照片,感叹“教孩子们电子琴弹奏时,他们小手试探着按下琴键,从最初的嘈杂声慢慢变成连贯旋律,他们惊喜得直拍手。有个孩子说‘原来我也能弹出歌呀’,那雀跃的眼神,比音符还明亮。音乐是无界的语言,当孩子们在琴键上找到乐趣与自信,音乐便成了心中最温暖的伙伴。”

“在书法课上,当我在黑板上画出‘日’、‘月’、‘山’、‘水’原始的象形文字时,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们的小脑袋瓜转得飞快,争先恐后地举手:‘老师,太阳在发光!’‘那个山就是三座山峰!’‘水字中间那道弯,像不像水流激起的浪花?’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想象’的热情。”“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书法学本科生汪典典表示,“我展示了几个甲骨文或金文,让孩子们猜是什么字。他们给出的答案天马行空,充满了童趣和创造力,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那份把古老符号和身边事物、甚至自己想象的世界联系起来的热情,恰恰是最珍贵的!不仅仅要上好一节书法启蒙课,我更希望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亲近和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种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这份天然亲近感和想象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艺”心向农实践队队员、北京师范大学2023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尹钰沨说:“这就是我记忆中乡村最美的样子,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将生活变得更好。如果有可能,我一定还会再来。”

此次“艺”心向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真正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18名队员在躬身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蜕变,这段充满感动与收获的旅程,将成为队员们心中珍贵的记忆,也必将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何雨晗 李子鸣 任旭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旭超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